奚旭初
沈阳市将对市政府下属的议事协调机构进行大规模撤并,现有87个“领导小组”、“委员会”,只保留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等25个,清理62个。(10月6日人民日报)
87个“领导小组”可以撤掉62个,这个事实本身已足以说明,原来的“领导小组”中,有70%是水货。“领导小组”泛滥,这个地方政府行政中的顽症,并非沈阳独有。形形色色的“领导小组”,不仅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而且不是弄得政出多门,让基层无所适从;就是推诿扯皮,“龙多不治水”,其弊端早已有目共睹。更出奇者,居然还有所谓的“抓落实领导小组”,专司“抓落实”。有舆论质疑:如果“落实”都要由“抓落实领导小组”来抓,那么原有的那些职能部门又“抓”什么呢?
叠床架屋的“领导小组”有无实效,当事人自然也心知肚明。之所以明知是形同虚设仍热衷于此,原因有二。一是形式主式作怪。一事当头,首先想的不是实实在在把事做好,而是如何造声势,怎样铺摊子,而设立“领导小组”则是“声势”最好的载体——牌子挂起来了,人员配齐全了,俨然闻风而动,雷厉风行,谁还能说他尸位素餐呢?原因之二,是将设立“领导小组”当成了政绩。“领导小组”越多,就显示工作做得越多,“政绩”也就越大,更何况这样的“工作”,既不累心又不累身;这样的“政绩”,犹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
沈阳撤销了7成“领导小组”,值得称道也值得借鉴。喊好之余更有一盼:治标尤须治本。形式主义害莫大焉,这话早已耳熟能详,但为什么这害莫大焉的东西,偏偏就成了闻着虽臭,吃着却香的“臭豆腐”?这或许是比形式主义本身更发人深省,更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今天撤了那些“领导小组”,谁能保证明天不卷土重来?这些年,清理之时大刀阔斧,时过之后却又境迁,甚至变本加厉的教训,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