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三江视点
巴菲特炒股也用“逆向思维”?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8-10-31 17:49:54报料热线:81850000

  张登贵

  本月中旬,许多媒体都刊登过一则“新华社专稿”,说有“股神”之称的沃伦·巴菲特17日在《纽约时报》撰文表示,虽然美国经济处于糟糕境地,但他仍在购买美国股票,认为股市长期将上涨。对于巴菲特的举动,他自己的解释是:恐惧情绪正在蔓延,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也不能幸免,但他的投资理念是“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

  “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确是已被人们公认的巴菲特的“炒股经”。过早的实例不了解,去年的事还记得。当时A股市场中石油已经炒到了四十几元,可是巴菲特却在之前不久以每股12元左右的价格在香港抛出了中石油。此举曾遭国内一些股民讥笑。可是,没过多久,中石油一路下跌,现在中石油在香港的股价可能已经只有12元的1/2,可见巴菲特不错。

  “逆向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对司空见惯的或者似乎已有定论的事物和观点,进行反过来思考。人们一般习惯于“顺向思维”,习惯于鴨子过河——随大流,所以,这种与众不同的相反方向的思考,常常能够得出新的看法、新的观点、新的思路,能够使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豁然开朗。在实践中,“逆向思维”具有批判性、创造性、趣味性。很多成功的创造发明,就是“逆向思维”的结果,一些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如相声、小品、脑筋急转弯等,也是对“逆向思维”的巧妙运用。

  笔者因为经常写评论,对“逆向思维”情有独钟。评论如果只说大家都知道的理,只跟着多数人的想法走,也就是只会“顺向思维”,必定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这样的评论没有读者会喜欢。只有经常能在“别人肯定时否定,别人否定时肯定”,才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推进人们对事物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十几年前《人民日报》有一篇几百字的小评论,是批评吃喝风的,题材并不新鲜,可就是因为它的标题运用了“逆向思维”,使我至今没忘。当时群众对企业请客户大吃大喝很有意见,可是老总们却不以为然,认为请客户吃喝的钱最后都摊到了产品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评论作者却认为,吃喝的钱都是工人们创造的财富,不能随便浪费,顺着这个意思,他(也许是编辑)把评论的标题做成“羊毛出在‘牛’身上”,就产生了意料之外的效果。

  当然,理论上说说简单,实际操作就不那么容易了。写评论要多用“逆向思维”,从事评论写作的人大多都懂。但限于理论功底和信息量的不足,明知大多数人的认识有偏,有时候就是“逆向”不出来;有时候“逆向”出来的观点,比大多数人所持的观点更偏。炒股票要用“逆向思维”,其实很多股民也懂。曾有一位上海新闻界的朋友劝我炒股,我说太难。他说没有什么难,营业部“门可罗雀时买进,门庭若市时卖出”就行了。他的经验与巴菲特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是,“门可罗雀”不只是一天二天,而是一月两月甚至一年两年,何时买进呢?“门庭若市”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月两月甚至一年两年,何时卖出呢?还有,股票这么多,买哪一只才能赚钱呢?即使选准了股票,也弄清了什么时候能够买进什么时候能够卖出,还有一个“子弹”的问题,没有“子弹”了,什么高巧的思维都没有用。所以,对巴菲特的买进行为,要不要跟进,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一般股民不具备他那样丰富的经验,他那样足够的信息,他那样巨额的资金,就不能盲目行动。巴菲特的经验是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我们如果想掌握它,也得好好在实践中思考、总结。当然这不仅仅指炒股。因为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

巴菲特炒股也用“逆向思维”?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8-10-31 17:49:54

  张登贵

  本月中旬,许多媒体都刊登过一则“新华社专稿”,说有“股神”之称的沃伦·巴菲特17日在《纽约时报》撰文表示,虽然美国经济处于糟糕境地,但他仍在购买美国股票,认为股市长期将上涨。对于巴菲特的举动,他自己的解释是:恐惧情绪正在蔓延,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也不能幸免,但他的投资理念是“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

  “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确是已被人们公认的巴菲特的“炒股经”。过早的实例不了解,去年的事还记得。当时A股市场中石油已经炒到了四十几元,可是巴菲特却在之前不久以每股12元左右的价格在香港抛出了中石油。此举曾遭国内一些股民讥笑。可是,没过多久,中石油一路下跌,现在中石油在香港的股价可能已经只有12元的1/2,可见巴菲特不错。

  “逆向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对司空见惯的或者似乎已有定论的事物和观点,进行反过来思考。人们一般习惯于“顺向思维”,习惯于鴨子过河——随大流,所以,这种与众不同的相反方向的思考,常常能够得出新的看法、新的观点、新的思路,能够使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豁然开朗。在实践中,“逆向思维”具有批判性、创造性、趣味性。很多成功的创造发明,就是“逆向思维”的结果,一些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如相声、小品、脑筋急转弯等,也是对“逆向思维”的巧妙运用。

  笔者因为经常写评论,对“逆向思维”情有独钟。评论如果只说大家都知道的理,只跟着多数人的想法走,也就是只会“顺向思维”,必定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这样的评论没有读者会喜欢。只有经常能在“别人肯定时否定,别人否定时肯定”,才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推进人们对事物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十几年前《人民日报》有一篇几百字的小评论,是批评吃喝风的,题材并不新鲜,可就是因为它的标题运用了“逆向思维”,使我至今没忘。当时群众对企业请客户大吃大喝很有意见,可是老总们却不以为然,认为请客户吃喝的钱最后都摊到了产品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评论作者却认为,吃喝的钱都是工人们创造的财富,不能随便浪费,顺着这个意思,他(也许是编辑)把评论的标题做成“羊毛出在‘牛’身上”,就产生了意料之外的效果。

  当然,理论上说说简单,实际操作就不那么容易了。写评论要多用“逆向思维”,从事评论写作的人大多都懂。但限于理论功底和信息量的不足,明知大多数人的认识有偏,有时候就是“逆向”不出来;有时候“逆向”出来的观点,比大多数人所持的观点更偏。炒股票要用“逆向思维”,其实很多股民也懂。曾有一位上海新闻界的朋友劝我炒股,我说太难。他说没有什么难,营业部“门可罗雀时买进,门庭若市时卖出”就行了。他的经验与巴菲特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是,“门可罗雀”不只是一天二天,而是一月两月甚至一年两年,何时买进呢?“门庭若市”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月两月甚至一年两年,何时卖出呢?还有,股票这么多,买哪一只才能赚钱呢?即使选准了股票,也弄清了什么时候能够买进什么时候能够卖出,还有一个“子弹”的问题,没有“子弹”了,什么高巧的思维都没有用。所以,对巴菲特的买进行为,要不要跟进,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一般股民不具备他那样丰富的经验,他那样足够的信息,他那样巨额的资金,就不能盲目行动。巴菲特的经验是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我们如果想掌握它,也得好好在实践中思考、总结。当然这不仅仅指炒股。因为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