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出任山东大学校长,原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出任吉林大学校长。据记者了解,这是继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之后,第四、五所国家重点大学党政领导职务变动。由此,中国名校校长书记大换岗渐成高潮。对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回应称,重点大学党政领导职务调整,原因有多种:有的因为年龄原因正常退休,有的则是工作需要进行轮岗。(10月8日《成都商报》)
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校长变动,在公众眼里比省市主要领导变动更引人关注。这当然不是说大众有对大学校长八卦的爱好,而恰恰是对一个时代高等教育的倾心与热望。一方面,公众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未必满意,譬如多如牛毛且触目惊心的学术失范,譬如人才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得短板;另一方面,就国际声望与学术价值而言,我们对高校的溺爱与高校拼得得名词似乎也不成比例。就在不久前,根据各大学的研究、教职员人数、国际知名度、教学质量等进行评等与分析的最新《〈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二零零八全球顶尖大学排行榜》表明,北京大学由去年的第三十六名,大幅滑落到第五十名。我国名校在国际上的位置,与国家综合实力、财政支付力度等很不相称。
这些问题是高校的问题,解决起来也非一日一人之功,但是,处处事事关乎高校治理——而高校治理离不开校长等主要领导者的理念与智慧。提起北大,我们还是忘不了蔡元培;提及清华,梅贻琦的影子还在。他们不是最出色的专家,却是出色的教育家,其治校功绩远大于其他方面的成就。而他们的思想,多少受到产业革命后英国“新大学运动”得影响。那时,德国学者洪堡德在柏林大学倡导以学校自治为基础的“教授治校”,与此相并行的是“民主治校”,即包括校长在内的学校各级负责人等均由教授和大学会议定期改选,校事的确定,完全取决于校长负责下的民主评议机制。这一“双螺旋”结构型的教育治理模式曾一度成为英、法、美、日等国竭力效法的范式,也被蔡元培先生引入中国并在北京大学获得了巨大成功。迄今,仍有人挂念这种治校方式。
当然,学科向纵深发展,时代也在嬗变,越来越专业的教授和越来越宏大的学校治理越来越难接得上轨。但是,高校治理中的新问题却悬而未决:一是各校既没有清晰的统一治理理念,也没有自己的治校特色,完全依赖行政化路径;二是高校主要领导心有旁骛,一边科研一边治校,管得不深、治得不精,更不要谈锐意改革的精神;三是老好人太多,治校缺乏争辩锐气,职业精神与能力值得怀疑;四是民主氛围不浓,治校缺乏人文情怀,也因此,领导换不换都一个样,在不在也一个样。
大学的官僚化和校长的职务角色框制化是不可规避的现实。在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高校里,集权化、程序化、刚性化成为大学管理之共性,而大学精神所应有的灵活性、宽容性却日渐稀薄。眼下,高校治理迫切需要的是“赋权”与“激活”,领导换岗也许是一个契机,但能否兑现为治校利好,还有赖于高校体制的明朗与健康。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