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艺
11月8日清华大学与重庆重点中学校长座谈。座谈会上,重庆巴蜀中学校长傅唯泉提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名校应首先在招生制度上有所突破,建议清华大学拿出一定名额来招收“奇才”和“怪才”学生。清华大学有关人士表示,2009年清华大学招生有望增加特别推荐环节,由各校校长推荐多年一遇的优秀生或特长生。(11月9日《重庆晚报》)
中学校长建议清华大学拿出名额招收“奇才”和“怪才”学生。清华大学积极回应中学校长的建议,表示清华大学有望增加特别推荐环节,由各校校长推荐多年一遇的优秀生或特长生。应该说,这是大学与中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大学招生与中学教育之间确实需要这种沟通与交流。但是,笔者注意到,不少人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大学招生自主权与中学校长推荐权太大,容易造成招生不公。
应该说,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今年暑假期间,汶川灾区校长推荐儿子免试上复旦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事实上,清华大学今年降分录取天才作家蒋方舟就受到了舆论的质疑。尽管清华大学2008年的自主招生简章说明:“特别优秀招生人选”,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同意,可以享有更加优惠的录取政策。但是以“分数论英雄”,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的高考录取规则并没有改变。在录取规则相对单一的语境下,清华大学行使自主招生权,降分录取蒋方舟仍然饱受舆论诟病。如果清华大学增加特别推荐环节,仅凭校长的推荐意见,就录取一个“怪才”,于规则于情理都显得有些另类。也确实存在校长徇私枉法,滥用特别推荐权的情况。
对此,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我们既不必因为招生腐败就因噎废食,否定自主招生改革的积极意义,也不能一味责怪招生制度刻板与公众思维僵化。尽管当前招生体制已经成了自主招生、不拘一格选才的绊脚石。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仍然是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平竞争规则。这种“一刀切”的招生模式固然容易扼杀特殊人才,但是在当前的制度语境下,越是“一刀切”的政策,权力寻租的空间越小。如果大学招生自主权过大,相关制度建设没有同步跟进,自主招生权很可能成为某些人权力寻租,权力变现的工具。
因此,透过清华大学有望增加特别推荐环节,由校长推荐特长生的新闻,有关方面一方面要反思当前“以分数论英雄”的招生体制,逐步放开高校自主招生权利,让更多素质全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推荐制度,完善推荐程序,把自主招生程序放到阳光下暴晒,确保自主招生程序透明,公正。如果自主招生诚信被社会逐步认可,公众对类似清华大学降分录取天才作家,增加校长单独推荐环节的质疑声音要小得多。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