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专栏文集  >  陈海荣
“日薪5元”是积累经验还是揭示不公?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8-11-10 11:07:16报料热线:81850000

  苏丹黑

  近日,一名自称家境贫寒,上学期间负债累累的武汉某高校大四学生的网友在论坛里发帖求职,称“只希望在包吃住的基础上日薪能有5~10元就足够了”。最终,他找到了一份搬运工作。此事引起很多人关注。(7月10日《中国青年报》)

  择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听多了劝告大学毕业生要善于委下身段、放下架子谋求职业的声音,但看到这则“只求包吃包住、日薪5元”的报道,我还是为之一惊——假如对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和要求,引导出这么一个“不忍卒睹”的结果,社会公众究竟是该喜还是该忧了?

  倒是有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王姓副教授发表了高见,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这名大学生的行为应该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他还认为,按照市场的价格来算,包吃包住每个月也要600多元,再加上每天的工资,月薪则在1000元左右,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初入职场可以接受的。听闻此言,我当然无意指摘王副教授“站着说话不腰疼”。不过,一名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毕业之后还靠日薪5元的搬运工去积累经验,真不知能积累出什么经验。设身处地地反问一下,倘若教授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也以这种方式初入职场、积累经验,他还能安之若素地泰然“评”之么?

  “辛辛苦苦上大学最后还不如人家走后门来的厉害!这种情况谁来负责?”还是网友的跟帖和议论,颇能看到问题的实质之一。大学生“日薪5元”到底是积累经验还是揭示不公?的确已是一个不必回避和讳言的话题。正如有网友的牢骚式发言,有些有着“好爹妈”的大学生,读书虽然不过尔尔,但凭着父母的权力和关系,毕业之后却往往极为“畅销”。而像前面提到的那位要靠山没靠山、找门路没门路的贫困大学生,就起业来真是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也常是时时遭碰壁、处处被冷落。饱尝失意、备感无助之下,只求以满足最基本的自我生存需要来“走入职场”,似乎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救式就业”了。这样的就业,有的只是暂时安顿的打算,谋的只是挺过难关的生活,哪有教授拔高的“积累经验”之愿!

  大学生“日薪5元”的求职新闻,看起来更像是在给外出务工的打工人员一点心理安慰:大学生都这样了,你就更不要挑三拣四了。问题是,这样的参照,这样的对比,社会管理的有关机构是否也能熟视无睹,甚至一笑而过。倘若沾沾自喜于贫困大学生只愿吃口饱饭的坚强一面,而懒得寻思如何更加公平地提供竞争平台的迫切一面,那才是比大学生“日薪5元”的求职之举,更令人感到失望和寒心的了。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

“日薪5元”是积累经验还是揭示不公?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8-11-10 11:07:16

  苏丹黑

  近日,一名自称家境贫寒,上学期间负债累累的武汉某高校大四学生的网友在论坛里发帖求职,称“只希望在包吃住的基础上日薪能有5~10元就足够了”。最终,他找到了一份搬运工作。此事引起很多人关注。(7月10日《中国青年报》)

  择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听多了劝告大学毕业生要善于委下身段、放下架子谋求职业的声音,但看到这则“只求包吃包住、日薪5元”的报道,我还是为之一惊——假如对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和要求,引导出这么一个“不忍卒睹”的结果,社会公众究竟是该喜还是该忧了?

  倒是有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王姓副教授发表了高见,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这名大学生的行为应该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他还认为,按照市场的价格来算,包吃包住每个月也要600多元,再加上每天的工资,月薪则在1000元左右,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初入职场可以接受的。听闻此言,我当然无意指摘王副教授“站着说话不腰疼”。不过,一名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毕业之后还靠日薪5元的搬运工去积累经验,真不知能积累出什么经验。设身处地地反问一下,倘若教授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也以这种方式初入职场、积累经验,他还能安之若素地泰然“评”之么?

  “辛辛苦苦上大学最后还不如人家走后门来的厉害!这种情况谁来负责?”还是网友的跟帖和议论,颇能看到问题的实质之一。大学生“日薪5元”到底是积累经验还是揭示不公?的确已是一个不必回避和讳言的话题。正如有网友的牢骚式发言,有些有着“好爹妈”的大学生,读书虽然不过尔尔,但凭着父母的权力和关系,毕业之后却往往极为“畅销”。而像前面提到的那位要靠山没靠山、找门路没门路的贫困大学生,就起业来真是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也常是时时遭碰壁、处处被冷落。饱尝失意、备感无助之下,只求以满足最基本的自我生存需要来“走入职场”,似乎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救式就业”了。这样的就业,有的只是暂时安顿的打算,谋的只是挺过难关的生活,哪有教授拔高的“积累经验”之愿!

  大学生“日薪5元”的求职新闻,看起来更像是在给外出务工的打工人员一点心理安慰:大学生都这样了,你就更不要挑三拣四了。问题是,这样的参照,这样的对比,社会管理的有关机构是否也能熟视无睹,甚至一笑而过。倘若沾沾自喜于贫困大学生只愿吃口饱饭的坚强一面,而懒得寻思如何更加公平地提供竞争平台的迫切一面,那才是比大学生“日薪5元”的求职之举,更令人感到失望和寒心的了。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