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评论排行
牛根生高举的"民族牌"不是免死金牌
稿源: 红网   2008-11-11 15:14:27报料热线:81850000

  这几天,蒙牛的牛根生先生心情不大好,这个国内乳业的顶级品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避免蒙牛控股权旁落境外资本大鳄,老牛先在大众面前流泪,接着抛出万言书向其企业家同学求助。新闻里说,联想等企业负责人已经伸出援手。

  在网上看到这份万言书。最慷慨激昂的一句:“至于蒙牛,最后即使白送了弟兄们,也绝不愿被外国人买走。”这意思是,蒙牛是中国的,咱不能失手。牛根生一下子便化身为民族产业的保卫者。一张“民族牌”就这么摊到了公众面前。

  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叙事形式,“民族牌”内涵丰富,外延庞杂。就蒙牛这样的企业来讲,“民族牌”其实已经打很久了,它是提升企业形象拓展消费市场的一面隐性旗帜。许多同胞在潜意识里,喜欢在消费中体验爱国激情。对企业和消费者来说,这很正常。而今,深陷三聚氰胺漩涡的蒙牛,奶品下架,股价暴跌,亟需守住市场重塑消费者信心,危急之下,牛根生诉诸民族悲情,高姿态擎出“民族牌”,似在情理之中。只是这时,这张牌已被转换为“挡箭牌”,成为获取社会同情的托辞。

  “三聚氰胺事件”是给中国乳业乃至整个食品行业的惨痛教训,然而在那份万言书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牛根生对蒙牛的反省,相反,却是巧妙的推卸责任,声称“这次三聚氰胺事件,就是极少数祸国殃民的不法奶站钻空子造成的”。用一句俗语来讲,这大概就是“一个老鼠坏一锅汤”式的怨愤。说心里话,作为一个普通消费,笔者多么希望蒙牛这样的企业以过硬的品质和品牌在金融风暴中傲然挺立。然而牛根生万言书中的诉苦告诉我们,这还只能是一个奢望。“事件爆发后,集团40多个生产基地的原有检验设备中可转用于检验三聚氰胺的设备只有10台,试剂则根本没有,等于‘从零起’。”如此大的一个“民族企业”,在突发事件面前竟是如此慌乱,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实在让人质疑其生产、管理能力,也显现出蒙牛对消费者缺乏必要的尊重。

  当然,在此一味谴责蒙牛或牛根生没什么实际意义,也不是笔者的本意。在非常时刻,作为蒙牛的灵魂人物,牛根生抛出万言书,更大程度上是一次危机公关之举。大打“民族牌”,赢得公众的同情和救济的资金,输入重振市场的血液,固然不错。但问题是,“民族牌”真是万能的免死金牌?未必。三鹿集团的倒闭即是先例。一个曾经多么辉煌的“民族企业”,可在顷刻间,便成为人人唾弃的对象。我们需要发问,同胞们热爱民族品牌,可民族品牌能像我们热爱它一样热爱我们吗?从根本上说,三鹿还是被自己打败了。

  当下国内一些企业愿意为蒙牛注入资金,无论出于怎么的目的,对蒙牛来说,似乎都不是坏事。蒙牛的市场或许也会由此逐渐恢复。但企业或个人援助,终究是个短期行为。从长远来看,蒙牛要成为民族品牌中的常青树,还是要建立在对消费者充分敬畏的基础上,生产对消费者真正负责任的产品,这比什么都重要。既然你喜欢“民族牌”,就更应该把增强国人体质,强壮中华民族作为企业恒定恪守的终极理念,而非一个逃遁责任的幌子。

  很多国人一看到民族产业被外资收购就忧心忡忡,甚至聚集起一片反对之声。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全球化语境下,跨国并购在所难免,市场经济规律无可抗拒。一个品牌的民族性,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可成为人们爱国情感的寄托,但更多的消费者关心的,首先还是你是否有过硬的质量,是否能给人足够的安全感。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

牛根生高举的"民族牌"不是免死金牌

稿源: 红网 2008-11-11 15:14:27

  这几天,蒙牛的牛根生先生心情不大好,这个国内乳业的顶级品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避免蒙牛控股权旁落境外资本大鳄,老牛先在大众面前流泪,接着抛出万言书向其企业家同学求助。新闻里说,联想等企业负责人已经伸出援手。

  在网上看到这份万言书。最慷慨激昂的一句:“至于蒙牛,最后即使白送了弟兄们,也绝不愿被外国人买走。”这意思是,蒙牛是中国的,咱不能失手。牛根生一下子便化身为民族产业的保卫者。一张“民族牌”就这么摊到了公众面前。

  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叙事形式,“民族牌”内涵丰富,外延庞杂。就蒙牛这样的企业来讲,“民族牌”其实已经打很久了,它是提升企业形象拓展消费市场的一面隐性旗帜。许多同胞在潜意识里,喜欢在消费中体验爱国激情。对企业和消费者来说,这很正常。而今,深陷三聚氰胺漩涡的蒙牛,奶品下架,股价暴跌,亟需守住市场重塑消费者信心,危急之下,牛根生诉诸民族悲情,高姿态擎出“民族牌”,似在情理之中。只是这时,这张牌已被转换为“挡箭牌”,成为获取社会同情的托辞。

  “三聚氰胺事件”是给中国乳业乃至整个食品行业的惨痛教训,然而在那份万言书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牛根生对蒙牛的反省,相反,却是巧妙的推卸责任,声称“这次三聚氰胺事件,就是极少数祸国殃民的不法奶站钻空子造成的”。用一句俗语来讲,这大概就是“一个老鼠坏一锅汤”式的怨愤。说心里话,作为一个普通消费,笔者多么希望蒙牛这样的企业以过硬的品质和品牌在金融风暴中傲然挺立。然而牛根生万言书中的诉苦告诉我们,这还只能是一个奢望。“事件爆发后,集团40多个生产基地的原有检验设备中可转用于检验三聚氰胺的设备只有10台,试剂则根本没有,等于‘从零起’。”如此大的一个“民族企业”,在突发事件面前竟是如此慌乱,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实在让人质疑其生产、管理能力,也显现出蒙牛对消费者缺乏必要的尊重。

  当然,在此一味谴责蒙牛或牛根生没什么实际意义,也不是笔者的本意。在非常时刻,作为蒙牛的灵魂人物,牛根生抛出万言书,更大程度上是一次危机公关之举。大打“民族牌”,赢得公众的同情和救济的资金,输入重振市场的血液,固然不错。但问题是,“民族牌”真是万能的免死金牌?未必。三鹿集团的倒闭即是先例。一个曾经多么辉煌的“民族企业”,可在顷刻间,便成为人人唾弃的对象。我们需要发问,同胞们热爱民族品牌,可民族品牌能像我们热爱它一样热爱我们吗?从根本上说,三鹿还是被自己打败了。

  当下国内一些企业愿意为蒙牛注入资金,无论出于怎么的目的,对蒙牛来说,似乎都不是坏事。蒙牛的市场或许也会由此逐渐恢复。但企业或个人援助,终究是个短期行为。从长远来看,蒙牛要成为民族品牌中的常青树,还是要建立在对消费者充分敬畏的基础上,生产对消费者真正负责任的产品,这比什么都重要。既然你喜欢“民族牌”,就更应该把增强国人体质,强壮中华民族作为企业恒定恪守的终极理念,而非一个逃遁责任的幌子。

  很多国人一看到民族产业被外资收购就忧心忡忡,甚至聚集起一片反对之声。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全球化语境下,跨国并购在所难免,市场经济规律无可抗拒。一个品牌的民族性,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可成为人们爱国情感的寄托,但更多的消费者关心的,首先还是你是否有过硬的质量,是否能给人足够的安全感。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