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经济
中国企业在行动: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稿源: 人民日报  | 2009-01-05 08:38:49

  楼市在危机中回归理性

  ■调整阶段,需要开发商理性定价,政府出台有利于刺激消费的政策,金融部门对信誉好的房地产企业给予支持,购房者能够理性消费

  2008年底,位于北京市东四环百子湾附近某楼盘开盘,精装修公寓,9000元/平方米左右。首期推出的260套房源,一天内全部认购完毕。

  在全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这样火爆的销售场面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从2007年年底开始,房地产市场的观望气氛越来越浓厚,各地成交量持续低迷。一年之间,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似乎发生了大逆转,商品房空置面积快速上升。发改委每月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也从涨幅趋缓逐渐变为环比下降,呈现明显的下行趋势。

  成交低迷、上半年银行信贷紧缩、股市不振、高价拿地沉淀大量资金……开发商普遍受困于现金紧张,要求政府“救市”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

  在各地政府陆续出台措施以后,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此前出台的所有措施“打包”并细化。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一方面通过减免交易税费、放宽二套房贷、利率优惠、支持房地产信贷等鼓励住房消费。中央和各地一系列政策和央行连续5次降息,使房产交易成本和持有成本不断降低,从长期看,有利于稳定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并且刺激需求。

  随着市场调整的深入,持续成交低迷的主要矛盾也逐渐清晰——一线城市过高的房价,仍然令大多数普通购房者望而生畏。企业普遍意识到,“刚性需求”仍然存在,但只有合理的定价才能促进交易活跃。年底,各地新开楼盘普遍低价入市,引起购房者的兴趣,交易量有所回升。

  “在调整阶段,需要开发商理性定价,政府出台有利于刺激消费的政策,金融部门对信誉好的房地产企业给予支持,购房者能够理性消费。这四个方面能相互作用,房地产市场才能够稳定发展。”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说。

  市场调整阶段,开发企业的利润正在从过去的暴利逐渐回归理性,行为方式也在分化。万科等企业提早发现了房地产市场的动向,通过楼盘促销获得充裕的现金流,“再抄别人的底”。多数企业则积极“猫冬”,继续储备土地和资金,等待回暖。而一些中小开发商,则在加剧的竞争中遭到淘汰。(王炜)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