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发展为要,在强化创建支撑力上求突破
4、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增强全社会支持发展、服务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政策激励和宣传引导相结合,鼓励社会各界探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创新和技术创新,着力营造发展新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要素价格改革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切实增强发展新动力。推进扩权强镇,建设卫星城,营造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45%左右。推进海洋经济特别是港口经济转型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逐步形成传统产业科技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环保产业发展和城镇集约建设,全面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实施“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培育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推动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到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2%。
5、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鼓励企业加强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形式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研发和营销体系,提高参与国际国内分工的层次和水平。支持市场潜力大、主营业务强的中小企业积极抢抓机遇,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并购重组等方式不断做大做强。以创建服务型机关和文明机关为载体,建立“服务企业促发展”长效机制,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营造加快走出发展困境、率先实现转型升级的浓厚氛围。加强对企业拓市场、促营销的帮扶力度,强化平台搭建、政策支持、完善服务等举措,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强对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困难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开拓市场。积极盘活土地存量资源,在规划指导下积极拓展新增资源,加强用地监督管理,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
6、优化城市信用环境。大力建设“信用宁波”,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守信光荣的良好风气。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信用档案,完善政府机关及公务人员的信用记录、警示、公示制度。强化市民诚信意识,完善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培育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道德规范。以强化行业和企业信用自律、防范企业信用风险为目标,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行业和企业信用供求机制,积极推进员工职业诚信教育,促进行业和企业信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加快行业信用管理,完善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工程质量监理师、保险推销员等行业的信用管理制度,提高重点行业的社会公信力。广泛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和文明示范街创建活动,维护健康的市场信用。
三、坚持内涵提升,在城市品位高端化上求突破
7、着力提升市民素质。以提高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着力点,培育“爱家园、崇礼仪、传爱心、守秩序”的文明风尚。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利用“宁波论坛”、“天一讲堂”等载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团。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挖掘“宁波帮”、“浙东革命烈士”等爱国主义乡土教材,激发市民爱国爱乡和创业创新热情。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完善公民道德教育制度,发挥各级各类教育阵地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重点抓好党员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青少年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组织实施“文明宁波系列行动”,深化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倡导“养成文明礼仪、争做文明使者”,使崇尚公共场所道德、遵守公共交通秩序、维护公共基础设施成为新老宁波人的自觉行动。积极引导市民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绿色殡葬,弘扬健康向上的文明生活方式。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确保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加强学习型社会和“书香甬城”建设,深化“全民读书月”、“社科普及月”、“市民科普周”等活动,营造全民学习、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创新普法教育方式,完善大普法工作格局,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普及率达到80%以上,切实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围绕提高青少年素质,切实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丰富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内容,鼓励面向青少年的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推广;加强网吧和互联网管理,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8、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城市形象综合治理,全面提升规范有序、整洁优雅、色调和谐的城市新景观。集中开展重大项目建设行动,加大会战攻坚力度,推进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轨道交通和城市交通骨架网络建设,加强无障碍化城市建设,健全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塑造鲜明的城市个性。扩大公交线网覆盖率,公交出行分担率超过20%。集中开展重点区域整治行动,推进新一轮校园环境、背街小巷、老小区、城乡接合部、集贸市场周边环境“五大区域”整治,加强拆迁区块和重点施工场地的文明管理,深入实施“十小”行业整治与规范活动。强化城市现代管理,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建立综合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完善数字化城管体系,促进城市信息化管理全覆盖。强化业主自治组织,完善物业管理标准,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提高物业优质服务水平。集中开展街容街景美化行动,以城市出入口、商贸区、交通枢纽、主要城市路口为节点,美化城市立面,提升街景美化水平。建立流动摊贩长效治理机制,综合运用体制创新和潜力挖掘等措施缓解停车难,大力倡导文明出行,定期开展规范公共秩序专项活动,有效解决乱设摊、乱停放、乱穿行、乱搭建、乱张贴和酒后驾车、超速行驶等问题。集中开展生态环境优化行动,以建设“森林城市”、打造“绿色社区”为载体,优化城市绿地配置,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到2011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加快城区污水集水管网建设,推进雨污分流,加强大气、内河和噪声污染防治,加快“无烟城市”建设,进一步净化城市生活环境。
9、着力提升文明品牌。大力实施文明创建“精品工程”,使“文明宁波”的一系列品牌固化为城市特质。提升“爱心城市”品牌,深化万人助学、帮困助医、扶残助残和慈善一日捐活动,推出新载体、树立新典型、表彰新事迹,保持爱心城市的蓬勃活力。创新公共服务品牌,切实增强81890公共服务平台、3561服务班等传统品牌的生命力,鼓励更多的行业探索创新优质公共服务品牌,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影响力。率先创建政府优质服务文明品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加强“阳光大厅”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务效率。全面打造志愿服务品牌,积极组建全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健全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和管理制度,重视加强志愿者权益保护,到2011年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1%。优化新老市民共建共享品牌,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巩固扩大共建共享城市文明的群众基础。深化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品牌,全面实施基层和谐促进工程,提升社区文明创建水平。着重依托轨道交通工程和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探索培育综合性文明服务品牌。以建设单位、所在区域、广大市民与轨道交通建设互动为重点,提高文明施工水平,引导市民主动参与,加强工程沿线交通秩序管理,把轨道施工线建设成为城市文明线;通过“窗口共建、信息共享、产业共推、效益共创”,力争打造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航运服务中心,提高服务中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泛开展公安、通信、卫生、旅游、公用事业、物业管理等各个领域的行业联创活动,继续开展“文明之星”评选工作,推进文明示范行业和示范点工程建设。培育“区域文明长廊”品牌,按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市场秩序、服务体系“四相连”的要求,加快文明创建“联点成线、联线成片”,到2011年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以上文明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