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援建在继续 坚强青川不孤独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12-10 09:12:35

范家山社村民解决了用水问题。

黄茶公路建设现场。

原来的板房区,现在的乔庄高中工地。

  时值岁末,四川青川,宁波援建青川县城的19个省定项目全部落地。

  再进青川,一年前满眼的废墟、帐篷和断壁残垣,如今已是成片蓝白相间的板房、幢幢在建的高楼和坚强自信的笑脸。

  冬日里的“新青川”,处处笔墨可着。

  七天,截取一座城、一幢房、一条路、一口井、一群人,本报记者记录下了青川之行的点滴。

  一座城的涅槃:

  “宁波模式”破解“浴火之痛”

  黄坪乡庄子坪板房区,陈丽珍十分专注地擦拭门板。

  地震后,这已是第五次搬家,但这次她心里有了盼头:几天后原先住的上坪板房区全部搬完,未来的家——上坪安居小区就可如期建设了。

  从彩条布篷子到帐篷再到板房、从此板房到彼板房……在地震后的青川,搬家是家常便饭,少则四五次,多则七八次。今年,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然而直到5月27日,青川县城原址重建总体规划方案才正式敲定,时间只剩15个月。县城重建面临空前压力。

  更大的压力还在于,县城所在地乔庄可用安全空地不到600亩,所有可用空间全部安置了受灾群众,密密麻麻的板房随处可见。

  这些板房不腾挪,乔庄小学、幼儿园、县人民医院、万众小区、小坝小区等宁波援建项目就无法如期启动。

  但即便通过挤、拆、扩等方式,所能找到的新建板房地基最大限度也只能搭建1500套板房,那么涉及宁波援建项目的5000套板房往哪儿挪?

  板房腾挪,一度成为青川县城涅槃重生前的浴火之痛。

  无地之“困”,如何破解?

  “地震让百姓无家可归,决不能因此让他们一直无房可住。”眼看不少项目工期延误,宁波援建指挥部决定:避开地震断裂带,千方百计找“地”搭板房。“建板房就是为了尽快告别板房!”宁波市援建指挥部指挥长史济权话语掷地有声。

  怎么找“地”?

  填河。31天,小坝旁5米多深的干水塘上,4万多方土填下去,近2万平方米的“地”上,500套板房建成了。

  劈山。赶场垭,位于青川县乔庄老城后面的半山腰,一个月半山腰上“冒”出97套板房。

  拆危房。青川县原电影院地块,通过拆除新建板房126套。

  跨河架桥。不到两个月,原先一片玉米地的庄子坪,整齐地排列着663套板房。

  截至目前,宁波援建人员共搭建新板房2300套。与此同时,当地百姓通过投亲靠友、加固维修原有住房等办法腾挪出建设用地,如今5000套板房已腾挪95%。

  “板房成功腾挪,才有了宁波援建青川县城的19个省定项目如期开工。”史济权如释重负,县城重建最大“拦路虎”清除了,援建就驶入了“快车道”。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