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的辉煌:打通青川的“生命线”
在青川,有一条路,横穿黄坪、瓦砾和茶坝三乡。
这条路,维系三乡百姓生活,是通往山外惟一的路,被誉为青川的“生命线”。
它就是黄茶公路,平均海拔800米,最宽处仅8米。
这条全长30多公里、坑坑洼洼的泥巴路,走到底至少也得8小时。
多年来,在这条一边是山一边是崖的路上抛锚的车辆不计其数,逢上大雨,三天无法通行,故又名“天路”。
去年,一场地震将黄茶公路扭成了“麻花”。大规模援建开始后,大型施工车辆无法通行。
路不通,瓦砾、茶坝等地许多援建项目就无法推进,怎么办?
修路势在必行。今年元月初,黄茶公路开工典礼举行。
“原以为300天就能‘拿’下这条路,没曾想,抢修就占了一大半时间。”黄茶公路现场施工负责人徐金波说。至7月初,这条路路基就已铺好,按常规,接下来该进入路面铺设阶段。
7月16日,青川遭遇特大洪峰,瓢泼大雨,山上泥石流倾泻而下。
黄茶公路上,大大小小的塌方无数,路又不通了。
雨越下越大。乔庄河床上工程项目部旁,河水也愈涨愈高。
“顾不了那么多了。”回忆当时情景,徐金波仍心有余悸。
那天项目部派出所有装载机、铲车,进行道路抢修。站在路旁指挥的徐金波,险些被砸在路边又反弹回来的大树“扫”进山下水流湍急的乔庄河。
接下来,项目部停电、停水、没有信号,成了“孤岛”。好在当时河水未漫过河床。
洪峰过后,经过一周抢修,黄茶公路可以通行小车。
但问题又出现了。一层层铺路基,一次次变泥巴,青川碎石含钙量低,进入汛期后,一下雨,铺好的路基就成了“滩涂”。
“洪水年年有,明年援建结束,如何保证公路不再塌方?”“道路施工时,如何保证通行?”“如何提高施工质量安全?”诸多难题摆在了宁波援建指挥部面前。
“在碎石里,加上石灰、粉煤灰和水泥,提高路基强度,加快施工进度,分段进行,尽量缩短石块遇水时间。”项目负责人路辉说,分段进行路基施工,属首次尝试。
通过实验,他们发现:这样的路基,车子越轧越好,省了路面保养期,非常适合当地的施工环境。
现在,黄茶公路路基已完成20多公里,沥青铺设也已完成18公里。沿途瓦砾、茶坝等地的援建项目如期推进。
“宁波人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将这条‘天路’造好。”宁波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冯灿焕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