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世界级遗产妈祖文化的弘扬地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12-18 09:47:29

  据专家研究,妈祖文化在浙东的传播主要有三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当然是福建商帮。从宋代开始,在明州经商的福建商帮特别多。在经商的同时,福建商帮把他们的妈祖信仰也带到了浙东一带。宁波首个妈祖庙就是福建商人建造的。

  据记载,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福建籍舶舟长沈法询在航海往海南的路上遭遇狂风,危急时刻求助妈祖女神,得以度过危难。于是他们到了福建莆田,取了当地妈祖庙的炉香,回到位于明州城东市舶司门外来远亭北侧(即今江厦街与东渡路交接处)的住宅,只见红光异香满室。沈法询于是把自己的住宅捐为庙宇,又增加了部分官地,捐资募众,创殿设像,宫馆合一,由此诞生了浙东地区第一座妈祖庙(天妃宫)。该妈祖庙又名灵慈庙,是我国第一座由福建舶商从莆田祖庙分灵(分炉香)在福建省外建造的妈祖庙。这座天妃宫一直延续存在,直至1949年被国民党军队炸毁。

  闽商除在城内建天后宫外,又在镇海、慈溪、象山等地前后建造了几十座天后宫。直到近代,在宁波的天后宫(会馆)福建商帮创建与延续的为最多。这些天后宫(会馆),成为闽商在浙东传播妈祖文化的主要场所。

  第二个途径是以沿海海运商团为主体的经营团体。这主要指宁波本地舶商,往往经营范围较大,有的又是远洋航运,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这其中最典型和有影响的是宁波的“南号”与“北号”。这类商帮构筑的天后宫,往往与会馆合为一体,既是祭祀妈祖的殿堂,又是同业联络、共谋发展的场所。所建会馆(天后宫)一般规模较大,有较严密的组织。

  作为妈祖文化的主要发展地,宁波舶商、渔民建造的天后宫始于明中期,盛于清中晚期。有志可查的由宁波本地人所建造的第一座天后宫,是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位于舟山定海(时属宁波)县治南的“天妃圣母祠”。

  而甬籍舶商所建规模最大、最为著名的天后宫,当属位于甬江东岸,与闽人所建的老天后宫隔江相望的“甬东天后宫”。该天后宫又称“庆安会馆”,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甬籍北洋舶商(即“北号”)所建。“规模宏敞,视东门旧庙有其过之”,其规模之大,在当时宁波首屈一指。其南侧另有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甬籍南洋舶商(即“南号”)所建的“安澜会馆”。两会馆每逢旧历妈祖诞辰和升化之日,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各类地方戏剧奉于戏台,成为弘扬妈祖文化的主要场所。

  “甬东天后宫”、“安澜会馆”的建造标志着甬籍舶商由传统的本地海神崇拜向妈祖崇拜转型,预示传统的地产海神崇拜时代的结束。

  第三个途径是以舟山群岛为中心从事沿海捕捞业的渔民。宋代以后,妈祖信仰在浙东海岛地区广为传播,与当地的原始海洋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以妈祖崇拜为主体的民间祭祀习俗。舟山群岛等浙东海岛是福建渔民的集居地和捕鱼作业的主要渔场,岛上的渔民很多是福建移民。因此,福建的妈祖信仰必然随闽船流布到浙东海岛地区,浙东海岛出现了大批妈祖庙。如清康熙《定海县志·祠庙》中记载,康熙三十三年时,仅定海本岛就有供奉天后的庙36个。到了民国十二年,定海境内有名望的天后宫达到83个。

  至清代中晚期,妈祖信俗已深入宁波的乡村、海岛,各地纷纷立庙祭祀,天后宫几遍宁波。据初步统计,当时宁波地区有各类天后宫40多处,主要集中在镇海、象山、宁海等靠海的县。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宁波地区的航海风俗日臻丰富。妈祖信仰的流入,与宁波当地的乡俗俚规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的海事民俗文化。

  清初宁波人包燮《江干竹枝词》写道:“天妃宫里鼓声多,时见游人逐队过。试问黄姑和谢女,春风秋月恨如何?”此诗反映宁波天妃宫庙会吸引来许多士女,天妃春、秋两祭,正是春风秋月,良辰美景,而心爱的人不在身边,未免勾起悠长怅恨。

  据记载,宁波舶商在出海前,往往到天后宫烧香祈祷,并将香灰带上船。出海后,如遇风浪,便将香灰撒出去,祈求平息风浪。在拔锚起航前,船工、舶商都会默念顺风得利转出去,一本万利转屋落(家里)”,希望妈祖能带来平安和好运。每当有新船下水前,必将船模供奉于妈祖神像之前,意为常得妈祖庇佑。

  象山石浦东门岛的渔民在出海捕鱼前,都要到岛上的天后宫进香,并将妈祖神像请到渔船上,希望妈祖保佑,一路顺风顺水,平安归来,鱼货满舱,这个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