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到经济,从山区小镇到美国、俄罗斯,从亲历者见闻到深度报道……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各类资讯,54岁的周尧以前想也不敢想。
“小时候,村里放电影前,会放一些类似纪录片的新闻简报,这是当时农村获取新闻的惟一途径。虽然老百姓看到时早就是旧闻了,但大家依然觉得新鲜。”即便已经过了40年,毛主席会见西哈努克亲王的镜头仍深深地印在周尧的脑海中。
1976年,周尧高中毕业后到农场插队。当时,农村的田头、屋檐都装有喇叭,每天早、中、晚固定时间广播,大家就通过这个喇叭学歌、听新闻。“广播中有个‘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大多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等摘些文章播报一下,新闻量非常少,难得听到生动、有趣的民生新闻。”周尧笑说,因为广播时间固定,大家都赶着广播时间上工、吃饭。
考虑到插队生活枯躁,周尧在上海高校教书的父亲送了他一台收音机,在每天固定广播的3小时外,周尧能从收音机中了解到外地发生的信息。“有台收音机在当时算是非常好的条件,相当于90年代有电脑。”靠着这台中波收音机,周尧成了知青中消息最灵通的人。
周尧工作后,电视机逐渐出现在寻常老百姓家。1985年,周尧花了1000多元买了台14英寸的电视机,这对月工资40多元的他来说是笔相当大的开支。
在电视普及的初期,报纸只是属于单位的“小众”产品。“当时,很少有家庭会订报纸,因为往往要隔上两三天才能收到,丢失的还很多,相比之下,电视的消息来得比报纸快多了。”在周尧的记忆中,报纸的“小众”地位一直持续到90年代,省内的、距离近点的报纸慢慢能在当天收到。
1998年被周尧称为自家的“信息化元年”,当年10月1日,周尧从电脑专卖店买回一台硬盘只有5.5G的方正电脑,并开通了拨号上网。当晚,全家老小好奇地挤在电脑旁,点点这个、看看那个。“虽然打开一个网页要好几十秒,大家仍然觉得不可思议,一台小小的电脑竟然能提供这么多图文并茂的信息,甚至能看到国外的报纸!”
通过电脑,周尧知道了许多国庆50周年大阅兵的花絮,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见证了中国申请2008年奥运会的全过程……
“足不出户知天下、游世界。”如今,周尧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已是他的第4台电脑。
延伸阅读
2001至2004年,我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以平均每年143%的速度递增。2009年底,我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36万户。宽带用户在互联网用户数中的比例逐年增长,目前比例已高达93.2%。
去年,我市推进热点区域的无线宽带网络无缝覆盖。目前,机场、车站、码头、广场等热点公共区域已建设了上千个WiFi热点,无线宽带网络已基本覆盖市区及其他主要城区,3G网络在宁波市区覆盖率在98%以上,郊区和农村覆盖率在94%以上。至2009年底,我市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271G。
宁波日报记者 秦羽 通讯员 屠炯
信息化改变生活:红绿灯,从手动到智能 2010-05-10 | |
信息化改变生活:电子教学让课堂“活”起来 2010-05-07 | |
信息化改变生活:一部手机,沟通全世界 2010-05-06 | |
信息化改变生活:一卡在手,潇洒走天下 2010-0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