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锚链离合史
500吨航标船备2只1.2吨铁锚。
历史不过百年的镇海锚链制造,分分合合,走过了私营——公营——私营的发展道路。
1953年之前,无锡师傅、镇海人,沿江一带分布着2家打铁店、1家铁锚铺,基本垄断了镇海的铁锚行当。个体打铁铺零碎操作,有条不紊地承接着生意。
1953年,镇海县政府整合资源,将2家较有规模的个人打铁铺、1家炀铜店合并成宁波镇海航机锚链厂。汪贤年任合作社主任,后任书记。他又招了些学徒,连同原先留下的师傅一起,职工有60多名。厂子承接整个舟山群岛、甬城周边锚链业务。按照25公斤铁锚300元的价格,合作社平均月产值在30万元以上。也就是说,每个月生产2.5吨的铁锚。
铁锚社生意红火,职工凭本事吃饭,收入高,福利好。汪贤年还记得,天热时,自己下车间,把国家统一分配下来的绿豆白糖发放到工人手中。
随着现代化技艺进步,渡轮上用起了浇钢锚,运输船的锚也越来越大了。技术进步,各地都能自制锚链,下到镇海的订单就少了。为更好地扩产经营,锚链厂被分成数家单位:船建锚链厂、铁制玩具厂、锻压厂、外海航运社等。继承传统制锚业技术的人,也越来越少。年老的做不动了,年轻的嫌太辛苦,没前途。
1978年,汪贤年更换工作岗位,离开做了34年的铁锚社。
1995年,铁锚社改制为私企,厂址也搬到了甬江隧道附近。工人老的老,退的退,下岗的下岗,人员大为减少。镇海从事这一行业的手工艺人,如今仅存的只2位。汪贤年是其中一位。
近年来,铁锚厂又搬往后海塘一带,仍在进行外海铁锚制作,但工艺已基本实现全机械化。同时,手工制锚技术基本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