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12-15 07:27:06

  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9)促进能源资源集约利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切实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健全节约用地标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大力发展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争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和降低能耗物耗。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优势企业,打造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30)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发展。制定产业低碳发展规划,加快形成低碳产业结构。加快低碳技术引进开发与应用,推广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低碳技术及产品,逐步降低碳排放强度。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逐步向低碳能源结构转换。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运用。培育绿色消费观念,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

  (31)加强生态环境涵养保护。深入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加强生态敏感区域环境保护,切实增强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实施海洋生物资源、滩涂、海域和湿地生态修复,开展海岛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加强水环境保护与建设,建立健全流域交接断面的水质检测体系。深入实施“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大幅度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效率,全面改善城市内河水质。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废气和固体废物的专项整治,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和城区燃煤焚烧污染治理,切实改善大气环境。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32)健全生态文明支撑体系。构建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工作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增强企业和社会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推进能源和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建设长效化。强化环境保护的信息技术支持,完善生态安全监测系统、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和突发环境事件的防控系统,推进城乡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生态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和应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加强环境执法监督,促进生态建设的法治化。

  九、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

  (33)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宁波精神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弘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注重促进社会成员心理和谐,塑造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低俗之风,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的社会风气。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新闻舆论阵地建设,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与中国社科院的战略合作,更加注重应用对策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34)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创作生产更多反映宁波地域文化特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品力作。加快建设宁波文化广场、宁波历史纪念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改造提升宁波市艺术剧院、天一阁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完善“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增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功能,全面推进村(社区)基层文化宫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公共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度。挖掘浙东学术文化和宁波商帮文化,加强历史文化街区、民俗民间艺术等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推进大运河宁波段和“海上丝绸之路”申遗。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