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害60年,朱枫烈士骨灰终由台湾返故里。(资料图片)
一张老照片激发寻母深情
2000年,朱晓枫看到了一本刊载台湾史学家徐宗懋文章《战争后的战争》,里面有一张老照片。照片中,朱枫在阴森可怖的国民党军事法庭的围栏前,神情自若,态度从容,似乎嘴角还在微笑,刚刚梳理过的短发有几缕散落在耳际……当时死刑消息已经下达,母亲马上要五花大绑送往刑场,枪决。
“我一下子回到了50多年前的上海家中,母亲穿着在家里经常喜穿的小花旗袍,上身加一件毛绒背心,脸上仍是那样消瘦。我心里很难过,我在想,当时她脑子里,可能也在想我吧!但是,我说不出来。”朱晓枫说。
那一刻,朱晓枫的身体似乎被注入了一股力量,她决定要找到朱枫烈士的遗骸。
2003年2月7日春节期间,朱晓枫和丈夫以及南京作者冯亦同与徐宗懋在上海会面。在上海科技馆里,与朱家素昧平生的徐宗懋接受了朱晓枫的委托,寻找她母亲朱谌之的遗骸,这对他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的情感任务”。
历时8年找回烈士遗骸
据朱晓枫夫妇说,古道热肠的徐先生回到台湾后,做了很多寻找工作。曾四次上山寻找,也寻访到了朱枫的继女陈莲芳,但陈莲芳也不知情。
随着台湾媒体的报道,台湾更多的热心人士参与进来。徐宗懋结识了台湾近代史研究所的朱宏源教授,并得到他及其夫人的鼎力相助。
台北市第二殡仪馆有关政治受难人骨灰坛迁移工作的原始承办人雷元荣,在原来的岗位上待了20年,他并不熟悉过去的那段历史,却抱持仁心。雷元荣几次带着徐宗懋、朱宏源上山寻访。
今年4月,他们发现了303个“无主”骨罐存放在临时纳骨塔,每个骨灰罐装有一个袋子。其中有一个写着“朱谌文”三字。
到底是不是呢?徐宗懋因为不是至亲,没有办法动那袋子。于是,他请朱宏源教授帮忙,以“研究历史”的理由,申请打开了布袋子,果然看到了骨灰罐里写着三个字“朱谌之”。
消息传来,朱晓枫非常开心。马上向海基会申请领回母亲的遗骸。然后,国家民政部殡葬协会与台湾殡葬协会联系协商妥当后,由台湾中国生命公司董事长刘添财等人带着骨灰,从桃园机场飞至北京。他们还把骨灰罐装在了防震箱里,下飞机时,捧在了胸前。
在北京机场贵宾室,在国安部、民政部、三联书店记者的见证下,刘添财把将骨灰罐交给朱谌之的外孙女徐云初,后暂厝于八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