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
众有所乐
社会民生篇
鄞州区在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不断加大民生投入,让百姓共享建设成果。从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区委、区政府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以及破解民生难题的决心和勇气。与此相伴,一幅幅更加美丽的民生画卷展开在鄞州广大群众面前。
社会保障网络全覆盖
精彩数据截至2010年9月底,全区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为71.6万人、48.4万人、39.8万人、36.6万人、37.5万人。
背景解读“十一五”期间,在经济和财政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鄞州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价值取向,逐年大幅增加投入,努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鄞州区实施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全区各类劳动力基本实现充分就业。通过扩大就业帮扶的受益群体,建立就业帮扶的长效机制,区政府再就业资金投入4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415%。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下降。同时,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发展迅速,劳动力素质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全区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校企互动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格局。
“十一五”期间,鄞州区实施一系列社会保险政策,实现城乡社会保险的全覆盖。2007年底,鄞州区在全市率先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并以养老和医疗保险为重点,加快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险政策体系,社会保险作为社会和谐之基础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继续走在全省全市前列。职工养老等五大社会保险实现统一征缴,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实现自由衔接转换,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稳步扩大。
各类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从2005年开始,鄞州区连续6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相关群体养老金水平,目前全区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达到1624元;被征地人员养老金标准比“十五”末每人每月增加120元。目前,鄞州区在社保制度层面上实现了“人人享有社会养老保障”的目标。
“十一五”是鄞州区农村医保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参保人数达到48.3万人。住院医疗补偿率从“十五”末的26%提高到目前的53%。实施了门诊医疗补偿制度,补偿率从最初的15%提高到目前的45%,待遇水平在全省全市继续保持领先水平。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实现了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无缝衔接,目前参保人数已达到94696人。
公共文化惠泽民众
精彩数据2009年,公共文化事业费、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为17832万元、112.86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282%、255%,同时公共文化事业费占地方财政预算总支出的比例也增至2.74%。
背景解读“十一五”期间,国绕“建设文化强区、打造文化鄞州”的目标,鄞州区以文化惠民为根本出发点,坚持软硬并举、城乡并进,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全区文化发展活跃、亮点纷呈,收获累累硕果。2009年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保留2001年荣获的“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2008年起该区连续两年蝉联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评估第一;2008年起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文化工作考核中,鄞州区连续两年蝉联第一;2009年男声小组唱《钢筋班的棒小伙》成功问鼎国家文艺精品最高奖项——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实现了该区文艺作品在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零的突破,陈盖洪木雕《陈氏万工轿》、咸祥抬阁《蝶恋梁祝》喜摘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此外,该区2009年荣膺“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称号,截至10月底,全区已建、在建、筹建各类博物馆达27座,其中已建成15座。2009年该区还创新性启动了“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探索基层公共文化跨体制、跨区域合作,建立“政府采购、公司运作、全民享受”的文化惠民常态运行机制。截至10月底,“天天演”已演出1261场次,惠及观众138万人次,今年该区申报的《“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一种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创新模式》成功问鼎全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第十五届全国项目类“群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