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市场化
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工程中,我市文化部门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做到了政府、企业、民间联动,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依托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优势,拓宽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提升对外文化交流的层次,做到与各县(市)区联动、与周边城市联手,建立涉外文化交流网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近年来,宁波文化“引进来”、“走出去”过程中一个最显著的转变是,非政府的文化力量走到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前台,各种民间、社会力量全面自主地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优势产品和特色品牌,政府部门逐渐转变为搭建平台、服务主体的“推动者”。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培育了宁波市演出公司、宁波大剧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宁波爱珂文化传播公司等一批能有效衔接文化交流活动各个市场环节、能够灵活应对市场需求、能够敏锐辨别文化产品市场潜力、能够有效地包装和推广各类文化产品的成熟文化中介机构,并使其成为促成文化交流的最活跃主体要素。
宁波市演出公司与杭州、上海等地的演出公司建立了密切联系,与两地联合引进一些国外、境外知名演出团体,既节约了演出成本,又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宁波大剧院则一改以往靠场地出租、剧团服务的产业链下游经营方法,转而向中上游平台进发——合资创作剧目力图确立在整个演出产业链中的地位。2007年,宁波大剧院与奥地利斯奈德舞台艺术公司合资创作音乐剧《茜茜公主》,以舞美、技术人员、灯光和音响等设备折现入股《茜茜公主》,占30%的股份。目前,该剧足迹已经遍布北京、上海、杭州、呼和浩特等15个城市,行程逾1.6万公里,直接投资全部收回,并有120万元盈余。借着《茜茜公主》的良好势头,今年下半年,宁波大剧院和韩国合作投资剧目《茶花女》。同时,剧院将尝试购买公共版权的施特劳斯的《蝙蝠》和莫扎特的《魔笛》来打造音乐剧。《茜茜公主》也会在修改后于明年赴欧洲和东南亚地区演出。
让宁波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文化交流不仅给城市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文化素质的提升,成为城市经济起飞的重要发动机和助推器。
我市涉外演艺市场相对发达,每年大量的涉外演出都能取得不错的票房,而宁波的文化产品输出赚钱却很难。宁波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宁波市对外文化交流“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了未来之计。
首先,加强规划和管理,提高我市对外文化交流的整体效能。对我市文化资源特别是个性鲜明的优质文化资源做出研究和界定,分门别类制作一批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并适合境外受众文化习惯的外宣品,每年有选择地确定一批重点项目适时组织推介活动。对我市各个层面的文化交流主体作出分析和研究,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官方组织赴国外演出展览的局面,转向以市场为主导,调动各文化艺术门类和各种民间、社会力量全面自主地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产品和特色品牌。有效指导全市对外文化贸易的全面开展,采取有效手段开拓国外文化市场,及时向市内文化企事业单位提供对外文化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市场信息、投资环境等相关信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开展与世界文化产业集团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市场营销网络和宣传手段,拓展宁波文化产品在国外的市场空间,并提升宁波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其次,梳理分析面向海外的文化交流通道,努力形成长期稳定的交流途径。发挥友好城市的作用,把友城资源建设成对外文化交流的主渠道,每年选派1至2个文化团体前往这些城市交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宁海耍牙、宁海十里红妆、象山竹根雕、慈溪农民画、奉化布龙等民间艺术参与以上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海内外宁波帮的优势和作用,借助海内外宁波同乡会、宁波商会的影响开展对外宣传,积极参与和支持由他们发起的国际文化活动,推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再次,突出区域文化个性,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继续打造“海外宁波文化周”、“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宁波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博物馆联盟”等现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重点培育1至2个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交流项目,着重打造宁波歌舞团的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海外版,使其符合海外观众的欣赏要求,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成功实现海外商演。
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打造甬港合作论坛、象山“开渔节”台胞寻亲祭祖等交流平台,积极开拓新的交流与合作领域,增进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顾玮 徐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