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关于宁波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3-01 07:33:03

  为实现上述目标,2011年重点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努力拓展内外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促进投资稳步增长。创新开展重大项目“会战攻坚”,在综合协调全面推进在建项目的同时,加快项目策划谋划、前期报批,重点工程投资增长20%以上。完善重大项目的服务保障体系,健全信息通报和督查考核等举措。以基础设施等14个领域为重点,落实民间投资“二十九”条政策。抓好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用地,确保在建、续建项目资金供应。

  持续拓展内外市场。加大重点出口基地建设和总部外贸集团培育力度,推动科技兴贸和品牌兴贸,积极扩大进口贸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建设自主性国际营销体系、境外生产基地、原材料供应基地和开展国际并购。继续深耕国内市场,深化与大型连锁商业机构合作,支持企业建立网上营销体系。

  促进消费较快增长。着力改善消费环境,打造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三级商圈”。努力培育消费热点,推动新型业态发展,发展服务型消费,办好各类节庆活动。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推进“中心镇商贸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二)切实加快调整转型,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重点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启动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40个以上。投资50亿元左右,用于水利尤其是小流域治理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配套体系,启动海洋牧场建设,推进动物疾病控制中心等项目建设。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依托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发展补链型产业,推进石化、钢铁、船舶、汽车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完善物流、研发、检测中心、专业市场等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宁波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基金试点。

  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落实总部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评选100家优势总部企业和10大优势总部基地。加快服务业重点区块、重点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10大城市综合体、100个总投资2000亿元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做好与央企对接。扶持发展港口物流、现代金融等重点行业,加快创建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试点。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抓好市级大平台和行业支撑平台建设。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新增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0家,培育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0家、国家认定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家,全年引进共建技术研发机构25家,争取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力争授权发明专利1300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2000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进一步提高。

  打造海洋经济强市。编制出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大宗物资储运基地、交易中心和交易平台。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临港工业,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提升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综合服务功能,强化浙江港口联盟和国际港口合作。科学利用海岛资源,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三)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型城市化水平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中提升”功能区块开发,增强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强化象山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狠抓余慈统筹各项规划的实施,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地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高水平推进杭州湾和梅山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好卫星城市各类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力争每个卫星城市储备项目投资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制定出台扩权强镇改革发展的政策意见。进一步提升“百千工程”,推进农房“两改”,加强城乡供电供气、治污排污、防洪防灾、地下管网等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对接共享。

  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制定实施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智慧物流、智慧健康保障等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和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建设,做好已签约的智慧城市合作项目协调服务,确保项目早日落地。

  (四)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落实指标总量控制制度,建立新增约束性指标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加强对节能减排的指导服务、预警调控和联合执法,完善督察通报制度。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谋划生成一批工程性减排项目。淘汰限制落后产能,抓好列入国家淘汰范围的行业及工艺、设备的淘汰工作,加大对小火电、小冶炼等行业的整治力度,全面启动燃煤锅炉的淘汰工作。

  深入建设生态文明。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区和1-2个省级生态市、区,培育1个国家级生态县。全面开展清洁空气、清洁水源、清洁土壤“三大清洁”行动,突出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