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民生建设
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文化育民工程建设,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品质。
(一)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实施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计划,建成宁波文化广场、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十里红妆博物馆,改建宁波市艺术剧院(凤凰剧场),完成天一阁博物馆陈列改造、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整体提升工程,积极推动宁波历史纪念馆、市文艺之家和社科中心等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积极推进“三江六岸”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三江口核心区品质。完善“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建设,加快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做到功能布局和设备配套齐全。力争到“十二五”末,所有县(市)区建成省级以上文化先进县,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所有县级及县以上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基层文化宫覆盖率达到90%。
重点建设的市级公共文化设施
◆月湖(西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项目:总投资65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34亿元,建设规模约55万平方米,培育和引进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品收藏、展示、交易,创意设计等各种业态,打造成集创意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和都市休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具有城市标志性意义的特色文化街区。
◆宁波文化广场:总投资30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23亿元,规划面积240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建成集文化娱乐、影音艺术、创意沙龙、科普培训为一体的大型公益性城市公共文化平台。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总投资4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4亿元,占地4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集历史展示、科学教育、学术交流、水下考古为一体的科学博物馆。
◆宁波艺术剧院(凤凰剧场)改造项目:总投资2.74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2.74亿元,规划面积17亩,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含市群艺馆、艺术剧院、艺术研究所和江东区文化馆。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陈列整体改造提升项目:总投资1.59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9亿元,保国寺整体改造提升,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天一阁博物馆整体陈列改造工程:总投资近0.5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近0.5亿元,整体陈列改造提升,改造面积6000平方米。
(二)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
构建全民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内容菜单式提供、群众自主选择服务内容、群众民主评价服务质量、服务全程数字化管理。兴建公共电子阅览室,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做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工作,大力推广“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运作模式,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施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工程,增强企业文化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鼓励和支持企业、工业园区建设职工书屋、俱乐部、职工之家等文化阵地。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场馆的管理,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管理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后勤服务社会化,推动经营性文化场馆实行连锁经营和联盟合作。
(三)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重点办好宁波国际港口文化节、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宁波网络文化节、海外宁波文化周、国际河姆渡文化节、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中国象山开渔节、中国雪窦山弥勒文化节、中国梁祝爱情节、中华慈孝节等有重大影响的节庆活动。大力开展文化展演、汇演活动,组织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全民读书月”和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电影节、社区文化艺术节、音乐舞蹈节等文化活动,组织城乡之间的“文化走亲”活动,重点培育100个活动特色项目和10个以上重点文化活动品牌,打造“天然舞台”、“天一讲堂”、“群星课堂”等文化服务品牌。关心偏远农村、城乡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推进文物保护和名城保护,开展近现代城市基本设施、工业遗产、名人故居、涉台文物等专题性文物保护,实施月湖西区、南塘河、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抢救保护莲桥街、秀水街等历史地段重要文物建筑和特色传统民居群。建设以上林湖越窑遗址为中心的越窑青瓷展陈、保护体系,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考古、水下考古调查及河姆渡遗址保护和象山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工作。开展国家等级博物馆创建,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实现市县两级国有博物馆全覆盖,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正确处理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的关系,鼓励具有市场前景的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全市各级文保单位(点)达到1800处,博物馆、纪念馆、对外开放的文化遗产场所总数达150个。
五、新闻传媒发展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强化新闻品牌建设,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和技术先进、覆盖广泛、影响力强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强势。
(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坚持党管媒体,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弘扬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强化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使之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站在舆论引导中的核心作用,发挥不同媒体多层次、多角度引导舆论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力,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工作机制、重大舆情监测研判制度和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管制度,在市直主要部门和各县(市)区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推进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加强网络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宁波网络问政,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网络民主平台。加快广电数字化步伐,把数字电视的设立和建设纳入城区、住宅区的总体规划,将数字电视建成重要的信息传播及文化发展平台,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服务平台,在“十二五”时期内完成全大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任务。
(二)壮大现代传媒集团
积极推动媒体优化重组,鼓励和支持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和宁波广电集团在国内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发展经营,支持报业、广播电视、出版、互联网等不同业态媒体之间的重组合作,努力打造在国内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传媒集团。推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实施全媒体、数字化战略,组建和完善全业态、全介质传播体系,支持宁波出版发行集团建设出版智能化数据库和全媒体复合出版平台。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扶持建设全市连锁经营、覆盖城乡的出版物发行网络,扶持建设覆盖全市的层次多样的数字电影院线和演出院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惠共赢”的原则,从巩固舆论阵地、维护文化和信息安全、促进社会稳定、推进广电网络事业产业做大做强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加快推进广电网络的整合。有序推进我市电信网、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到2015年前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及播出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三)培育发展新兴媒体
加大对重点网站的扶持力度,按照打造主流媒体的要求,推动中国宁波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改制和上市,努力把中国宁波网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网站。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支持我市主流媒体积极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移动电视、网络广播和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扩大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对轨道交通和楼宇的有效覆盖。建设全市互联网舆情信息系统导控工程,加强网上舆情发现预警、协同应急处置,确保网上传播有序有效。加强完善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强化网络监管技术手段,健全网站编辑从业认证体系,深入开展网络净化行动,加强网上信息监管,探索对即时通讯、互动栏目、音视频等网络新业务的科学化管理。推进中国宁波网以互建链接、内容供应、技术合作等方式与国内外知名网络媒体合作,提升网络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