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中央财政补贴能否拉动宁波家政服务业升级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7-13 09:48:55

  发展“瓶颈”

  目前,宁波的家政服务业已在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从业人员培训、行业标准化建设和市场化经营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市民需求和发展要求相比,在市场化经营、规范化经营方面尚有不足之处,“瓶颈”制约明显。

  一是观念制约。

  家政服务业是从传统“保姆”发展起来的新行业,尚未被大多数人重新认识。人们仍然把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工作视为“侍候人”、“低人一等”的工作,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很难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

  同时,不少家政从业人员也没有把它当成一份职业,从事家政的时候还是有心理障碍。

  二是产业规模不大。

  调查显示,宁波家政服务企业规模大多为中小企业,注册资金在80万元以上的仅占5%不到;30万元以上占25%;3万元以上的占70%;企业员工人数在10人以下的占54.55%,10至30人的占36.36%,30至50人的占3.03%,50人以上的6.06%。

  许多公司还只停留在中介层面,这边求职人员进门,那边收取中介费马上把他们介绍给客户就算完成任务。

  为推行员工制,宁波曾做过努力。七年前,为规范保姆市场,业界就曾发出过保姆“员工制”管理的倡议。2004年,宁波市家庭服务协会还拟定了一个家政业的专用三方合同,想助推这种管理方式。但若干年下来,由于保姆流动性大、企业规范操作成本较高、雇主随意性较强等方面的原因,“签约保姆”的发展速度一直不如中介机构“一锤子买卖”来得快。

  我市一家家政公司的负责人直言,不少市民在使用保姆时,为让保姆多得益,往往让保姆与家政公司脱离关系,直接将钱支付给保姆,这样常使得家政公司辛辛苦苦花大力气“培养”起来的优质保姆流失,从经济学角度讲,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自然打击了公司实施培训、实行员工制的积极性。

  这位负责人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实行员工制,雇主给保姆支付薪水3000元,公司抽取300元,按照税收政策,是以3000元为征税基数,若采取10%的税率,公司就是零利润,但培训、管理、办公场地都需要开支,这样公司做一笔,就是亏一笔。

  三是“硬约束”缺乏。

  现在,为什么很多雇主和保姆都一肚子意见?双方对权利义务认识不统一是关键。比如,很多雇主认为,花两千多块请回保姆,就该认真干活。于是,保姆明明已经卖力地把家务事干完,想休息一下,有的雇主却仍旧心理不平衡,认为是偷懒。而另一方面,很多保姆又觉得,到雇主家干活,只是打一份工,并不是卖身做奴隶,不该干的活就不干。于是,当一些雇主对保姆说话大声一点,有的保姆就受不了。显然,双方有什么样的权利义务,工作完成的标准是什么,认识不一致,自然容易引起误解甚至对立。

  去年,宁波出台了《家政从业人员资格等级标准》,这一标准对家政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所需技能做了一个明确要求。

  然而,业内人士也坦言,这个还只能基于“自律”,没有一种“硬约束”。宁波的家政服务行业尚缺调解雇主、服务人员以及服务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相关条例法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