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降临东钱湖农家?》后续
中国宁波网讯 3日,本报刊发了《“太岁”降临东钱湖农家?》的报道,内容说的是,东钱湖有个老农,酿了两年的葡萄酒里,出现一个巨大“肉团”状的不明生物,引起读者们的好奇和关注。昨天,万里学院微生物专家王国良教授给出了答案,这是个黏菌团,和“太岁”属于同一物种。
这坨“肉”古人记载多多
东钱湖发现的这坨“肉”到底是什么呢?本报报道刊发后,不少读者表现出极大兴趣。研究古籍50多年的老学者忻靖康专程来到报社,带来了他在古籍中发现的关于这一肉状物的历史记载:在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以及北宋出版的类书《太平广记》中都有记载。《博物志》说,秦穆公的时候,有人挖地,得到一个像羊一样的肉状物。《太平广记》记载说,这一肉状物名字叫蝹(yūn),无七窍,肉肉的一团。
忻靖康说,在春秋时,孔子就曾给此物做过解释。《国语·鲁语》中说,季桓子挖井的时候,挖到一个瓦罐,里面有个肉肉的像动物形状的东西,于是找人送到孔子那里去,问个究竟。孔子看了说,我听说过,这是羵(fen),又名蝹,是天地间的三怪。在水中的一怪是龙,在木石中的一怪叫夔,而在土中的一怪就是这个东西。
忻靖康说,古书的记载和描述与东钱湖发现的“肉团”基本一致,说明古人对此物已有发现,这是事实,不过,古人在解释它时带有神话色彩。
微生物专家认定这是“太岁”一种
带着东钱湖发现的这坨“肉”,昨天,记者找到了万里学院微生物专家王国良教授。王国良研究后表示,这是一种黏菌团,和“太岁”属于一个种属。
王国良说,在真菌界有一个很特殊的菌类,黏菌。它的个性非常特殊,它的生殖方式是孢子分裂,这个和真菌类物种一样,但它“吃饭”和吸收营养的方式则又具有动物的特征,它是将食物包裹起来后,慢慢消化掉,是一种吞噬。
王国良介绍,此前,我国有13位生化、生理、动物、植物、细胞、微生物、真菌等方面的专家对黏菌团进行过测定,结果令专家们惊喜万分。黏菌团既有原始动物的特点,又有真菌特点,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基于黏菌与众真菌不同的特性,一些专家和专著已将它从真菌界中独立出来。”王国良认为,东钱湖的这坨“肉”就是一种黏菌,而“太岁”,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也是一类黏菌。目前,黏菌类家族有数千个成员。哪一类黏菌是“太岁”科学界也有争论。
昨天,王国良将这坨“肉”部分留下,以作进一步科学研究。
无毒无害喜生于阴湿环境
发现这坨“肉”的老农的家人曾经出于好奇咬了一口,事后他们很担心,这“肉”有毒吗?王国良说,1992年,陕西省周至县尚村乡张寨村农民杜战盟在河边也发现了这样的一坨“肉”,他还切下一块吃了,味道还不错,后来他的身体也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黏菌喜阴湿环境,生长迅速。能出现在东钱湖的葡萄酒坛子里,是因为这类黏菌进入了葡萄酒坛子,而酿酒的环境又适应了它的生长要求。葡萄酒中,酒精度并不高,对其生长没有造成影响。
王国良教授说,虽然这坨“肉”可以断定为“太岁”的同族,但它是否具有《本草纲目》上提到的药效却不能判定,毕竟,对于黏菌,人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有许多未知的谜团。
宁波晚报记者张全录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