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文化阳光普照城乡——宁波文化民生向纵深推进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10-17 07:05:28报料热线:81850000

  在宁波的东部新城,一座占地22公顷的文化广场已具雏形,预计明年下半年精彩亮相。

  这是宁波迄今规模最大的城市公共文化平台,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总投资30亿元。文化广场集文化、教育、科普、群众体育等功能于一体,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员的文化需求。

  从音乐厅、大剧院、美术馆、博物馆、宁波书城,到宁波文化广场,一颗颗文化之珠在三江六岸串起了一条“文化长廊”。

  五年来,宁波累计投入近45亿元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编织完成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城乡“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已经成型,统筹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让文化成果真正惠泽于民。本着这一文化发展理念,在基本解决网络覆盖、设施布局等问题后,宁波正着眼于转型、整合、创新和提升,推动公共文化建设进入社会化、自主化、普惠型的新阶段。

  公共性与社会化结合

  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主导向主体多元化发展

  精彩回放:2009年12月,“十里红妆”博物馆新馆工程在宁海开工建设。创办于2003年的“十里红妆”博物馆,是宁波国助民办博物馆模式的一个典型实例。博物馆场馆由宁海县政府投资建造,而1260多件展品则由馆长、民间收藏家何晓道提供。“十里红妆”博物馆新馆工程规划用地108亩,总建筑面积21800平方米,由主体博物馆和古建筑文化街区两大功能区块组成。前者包括主题博物馆陈列区、综合服务区和动态表演区等,后者为百作手工街、工艺品购物街。工程预计2011年年底竣工。

  发展公共文化,政府是主导,公共财政是支撑。但光靠政府的投入,难以撑起文化民生的一片蓝天。

  宁波民营经济发达,一方面,民间涌动着自发投身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热潮;另一方面,在转型升级的倒逼下,民营资本纷纷转向文化产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宁波因势利导,开始探索公益文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这条探索之路,在博物馆建设中找到了突破口。

  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在“国助民办”政策的扶持、鼓励下,宁波民办博物馆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已有民办博物馆28家,占全市博物馆总数的四分之一。各类民办博物馆馆舍总面积5.9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近3.7万平方米,藏品总数3.7万余件。

  其中“博物馆之乡”鄞州区民办博物馆16座,占了宁波全市民办博物馆的半壁江山。在8亿元博物馆总投资中,民间投资占了5亿多元。民间资本成为博物馆建设的主要力量。

  民办博物馆的繁荣,有效地补充了国有博物馆资源的不足,弥补了国有博物馆的机制缺陷。通过与文化遗产保护、企业生产经营、旅游开发等的结合,民办博物馆采取灵活多样的运作模式,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满足了公众公益性文化需求;同时,通过产业化路径,确保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壮大了文化产业。

  创新政府文化采购管理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公益性文化项目社会联动机制。

  宁波市实事工程“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思路,以公开招标方式选定农村电影放映队,无论国有、集体、民营、个体放映队,只要符合条件,均可参加竞标,获得放映资格。

  思路一活,实事工程生机勃发。目前,全市共有109支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队活跃在农村,其中民营、个体53家。宁波农村电影放映实现全面数字化,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实践表明:社会资本、产业资本的进入,形成了公共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确保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真正实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

文化阳光普照城乡——宁波文化民生向纵深推进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10-17 07:05:28

  在宁波的东部新城,一座占地22公顷的文化广场已具雏形,预计明年下半年精彩亮相。

  这是宁波迄今规模最大的城市公共文化平台,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总投资30亿元。文化广场集文化、教育、科普、群众体育等功能于一体,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员的文化需求。

  从音乐厅、大剧院、美术馆、博物馆、宁波书城,到宁波文化广场,一颗颗文化之珠在三江六岸串起了一条“文化长廊”。

  五年来,宁波累计投入近45亿元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编织完成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城乡“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已经成型,统筹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让文化成果真正惠泽于民。本着这一文化发展理念,在基本解决网络覆盖、设施布局等问题后,宁波正着眼于转型、整合、创新和提升,推动公共文化建设进入社会化、自主化、普惠型的新阶段。

  公共性与社会化结合

  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主导向主体多元化发展

  精彩回放:2009年12月,“十里红妆”博物馆新馆工程在宁海开工建设。创办于2003年的“十里红妆”博物馆,是宁波国助民办博物馆模式的一个典型实例。博物馆场馆由宁海县政府投资建造,而1260多件展品则由馆长、民间收藏家何晓道提供。“十里红妆”博物馆新馆工程规划用地108亩,总建筑面积21800平方米,由主体博物馆和古建筑文化街区两大功能区块组成。前者包括主题博物馆陈列区、综合服务区和动态表演区等,后者为百作手工街、工艺品购物街。工程预计2011年年底竣工。

  发展公共文化,政府是主导,公共财政是支撑。但光靠政府的投入,难以撑起文化民生的一片蓝天。

  宁波民营经济发达,一方面,民间涌动着自发投身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热潮;另一方面,在转型升级的倒逼下,民营资本纷纷转向文化产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宁波因势利导,开始探索公益文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这条探索之路,在博物馆建设中找到了突破口。

  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在“国助民办”政策的扶持、鼓励下,宁波民办博物馆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已有民办博物馆28家,占全市博物馆总数的四分之一。各类民办博物馆馆舍总面积5.9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近3.7万平方米,藏品总数3.7万余件。

  其中“博物馆之乡”鄞州区民办博物馆16座,占了宁波全市民办博物馆的半壁江山。在8亿元博物馆总投资中,民间投资占了5亿多元。民间资本成为博物馆建设的主要力量。

  民办博物馆的繁荣,有效地补充了国有博物馆资源的不足,弥补了国有博物馆的机制缺陷。通过与文化遗产保护、企业生产经营、旅游开发等的结合,民办博物馆采取灵活多样的运作模式,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满足了公众公益性文化需求;同时,通过产业化路径,确保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壮大了文化产业。

  创新政府文化采购管理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公益性文化项目社会联动机制。

  宁波市实事工程“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思路,以公开招标方式选定农村电影放映队,无论国有、集体、民营、个体放映队,只要符合条件,均可参加竞标,获得放映资格。

  思路一活,实事工程生机勃发。目前,全市共有109支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队活跃在农村,其中民营、个体53家。宁波农村电影放映实现全面数字化,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实践表明:社会资本、产业资本的进入,形成了公共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确保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真正实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