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他搞起了多种“经营”
1995年,余如龙被提拔为保国寺文保所所长兼书记。当时保国寺门票每张1.2元,只靠门票收入,职工生活普遍比较清贫。余如龙心里开始盘算着如何发展产业。他把目光放在生态环境治理上,抓住“树”做文章。多种树可以美化山林,花木租借、卖出果实可以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余如龙再一次带领职工,夏日顶骄阳,冬日迎寒风,开垦荒山,移走大片因病枯死的朽木,补种新树。运树木的车只能开到山门口,他和职工一起扛着树木上山;树木害怕病虫害,他又和大家一株一株地喷洒药水。经过10多年早出晚归养护,漫山的茶树、竹林、腊梅,五六百株杨梅树,覆盖整个景区的桂树,和参天的古木交相辉映,摇曳在灵山这片静谧的土地上,保国寺成为宁波近郊最大的自然景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如今,春天采茶、夏天摘杨梅成了保国寺职工每年初春、初夏上班之前大家一起做的“规定动作”;秋赏金桂、冬品腊梅成了市民游览保国寺的“保留节目”。
举办展览,可以增加门票收入,又可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同样是一举两得。
1996年,余如龙多次到北京,与专门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新中国对外交往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受赠的外交礼品的专题博物馆——北京国际友谊博物馆商谈合作。当对方专家来甬考察时,余如龙开着单位的皮卡货车,径直奔向了机场接人。当得知此事的上级领导在为余如龙如此“唐突”的行为担心时,北京的专家却看中了他的淳朴和实在,放心地把项目交给这么一位执着、实诚的人。于是,宁波首次高规格的展览“国际友谊珍品展”成功举办,直到2001年,保国寺成为国际友谊博物馆的分馆。接着,“清宫帝后文物展”、“编钟编磬古乐器演示陈列展”等一个个展览次第开展,在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不断拓展着保国寺的新功能。
古建瑰宝,他呵护着这座宝库
余如龙常说:“保国寺作为现存全国古建筑中最符合中国第一部建筑典籍、宋代《营造法式》的实物建筑遗构,它就像一座宝库,库房研究、器物研究、古建筑研究等都可以拓展。我们不仅要管山、管火、管房子,还要规划设计、科学布局,对它进行立体的保护和研究。”
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在紧张的工作间隙,余如龙持续16年先后在市职工大学、市教育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学习,不仅钻研古建筑专业知识,还刻苦学习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人文艺术、公共事业管理等知识。
多年的积累令他成了一名文保管理专家。在他的主持下,保国寺的画册、砖雕与石刻研究等书籍先后出版,保护规划一步步完善,陈列规划一步步实施,他创办的以东方建筑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研究为宗旨的馆刊《东方建筑遗产》成为业界知名度很高的专业期刊。
2006年12月,保国寺文保所升格为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余如龙成为古建筑博物馆馆长兼书记。“如果说此前把夯实基础、保护文物作为首要任务的话,现在该探求文化遗产保护先进理念,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保护、研究、展示功能。”余如龙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保国寺地处潮湿多雨的江南,虫蛀霉变、天灾人祸一直是古建筑保护的难题。为了对大殿进行实时监控,过去文保人员在大殿的四个角垂挂测量仪,每天两次爬上爬下记录数据,工作十分不便。
如何引进科技手段,让“国宝”延年益寿?余如龙带领博物馆员工和同济、清华、浙大等高校的科研人员合力攻关,经过3年多的课题实践,被形象地称为“CT扫描”的实时监控软件成功开发,同时,为保国寺量身定做的一套运用最先进的防雷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环境数据分析系统和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科技保护监测系统应运而生。
如今,大殿上安装的一个火柴盒大小的传感器连接着电脑,大殿的温度、湿度、风向等环境得到实时监测,大殿材料是否霉变、扭曲、倾斜、变形、沉降等状态信息也了如指掌,大殿的结构和材料得到最完好的保护,也为后人进行大殿的维护积累了第一手科学依据。
更令人欣喜的是,为迎接保国寺的“千岁”大寿,保国寺大殿维修工程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保国寺整体功能提升改造工程列入宁波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保国寺主题陈列改造项目在市发改委立项,保国寺-荪湖旅游度假区基本确定功能区划和平面布局。
“这一系列的工程将实现保国寺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促进保国寺一流专题博物馆和国家5A旅游景区的创建,与周边景区共同打造三江文化长廊,成为北接镇海九龙湖生态景区、西连姚江河谷文化长廊的桥头堡式核心文化旅游景区。”余如龙又开始了呵护、守望这座宝库的新征程。
采访手记
24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奉献在文保事业第一线,余如龙带领职工保护、传承着保国寺这一古建瑰宝,延续着它的又一个千年传奇,走出了一条“国保”单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示范之路,为宁波文物事业树立了一个开创性标志。
余如龙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很平凡很普通,但就是这平凡普通影响、感染着周围的人,让我们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精神力量。
保国寺职工应娜说:“印象中从没看到余馆长休息,节假日他也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唯一见他休息的是他母亲去世的3天,而且中午他还抽空回到所里查看工作,他真正做到了‘以馆为家’。”
到保国寺工作的第一位本科大学生徐学敏说:“余馆长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年轻人,这成为我人生中的最大收获。”
相处10多年的同事、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副馆长李永法说:“余馆长生活上低标准,不搞特殊;工作上高要求,以身作则。他自己动手做展览、搭布景、育苗木,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他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持家的作风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多年的分管领导、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孟建耀说:“余如龙24年默默坚守岗位,以馆为家,持之以恒地学习创新,带领保国寺不断发展,源自于他对文保事业的热爱和他崇高的价值追求,他是我们文保战线员工学习的榜样。”
余如龙的话却很朴实:“这里离市区远,需要我有自主管理的能力;人员少,需要我合理安排工作,干在前面;责任重,必须防患于未然;需求多,必须切合实际,实践科学发展。这些都要求我必须有像管理自己的家一样的责任心,一步一个脚印,把自己的工作干好,把这座宁波人的千年精神家园守望好。”
宁波日报记者 陈朝霞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