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宁波市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11-08 12:58:46报料热线:81850000

  编者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在日前举行的我市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交流了学习体会,大家表示,广大社科工作者一定要满腔热情地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扎实推进宁波“文化强市”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现将有关专家的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建设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冯建波(市委党校副校长)

  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1、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决定》从文化发展“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的新趋势出发,用“三个关系”集中概括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党的每次重大会议,都对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全会,都对涵盖文化建设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部署,这次全会又专门研究文化问题,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首次把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写入了党的报告;首次提出要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首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目标和方向;首次提出把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等等。这是党对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2、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自信。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并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加上“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5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我国的文化发展已经形成了长、中、短期的紧密衔接、互为补充的目标体系,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景更加清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步子更加坚实,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决定》指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纵观世界上大国崛起,文化在崛起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文化是民族传承的血脉,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因此,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决定》满怀信心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3、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同时面临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相比,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相比,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相比,我国文化发展还不完全适应。当前,我国无论从文化产品的数量,还是从文化产品的质量看,与发达国家都有较大的差距,与我国的经济规模很不相称。要解决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因此,《决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方向、重要标志、基本任务、重要途径、根本动力、基础关键、根本保证,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战略性部署,为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趁势而上,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吹响了进军号。

  哲学社会科学:

  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支撑

  姜建蓉(市社科院副院长)

  当今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宁波建设“文化强市”的新征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界理应担当使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一、发挥理论引导作用,为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理论支撑。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帮助解决理论认识、科学思维、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在推进理论武装、塑造人的“灵魂”工程中,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发挥理论引导、价值导向、精神引领的积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是围绕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认真开展理论学习宣传教育,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宁波经验,激发“三思三创”的激情,提升宁波精神,增强城市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在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中,哲学社会科学要提供坚实思想基础,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二、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推动宁波科学发展、文化与各领域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思想库出思想,智囊团出智慧,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界迅速及时地对重大现实问题提供智力支持,提出有分量、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为党委、政府决策,为科学发展服务。实践证明,哲学社会科学只有把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在为民生服务、为党委、政府决策,为科学发展大局服务中,才能大有作为,才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当下要着重围绕如何建设“文化强市”、如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如何推动文化与科技、贸易、旅游融合发展等课题开展资政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使得更多的社科研究成果服务文化发展。

  三、发挥服务社会作用,为提升市民素养、文明水平提供活动载体。把理论研究与宣传普及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工作,让社会科学理论走近百姓生活,使更多基层群众学习人文社科知识,这是社科界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直接体现。全市社科界通过创设“社科普及月”、“理论宣传普及周”、“宁波社科讲坛”、“科普读物”等平台,以及设立“远程教育授课点”、聘请“社科普及讲师团”成员等形式,使广大市民通过学习人文社科知识,以科学的理念、精神和方法指导工作、学习和生活。今后将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科普及工作网络,推进社科普及工作常态化,不断丰富社科普及传播形式,扩大社科普及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发挥传承区域文明作用,彰显宁波文化的底蕴和特色。宁波的社科界始终把传承文明作为重要使命,对宁波的历史文化研究作出了很多的努力,特别是我市通过实施“宁波文化研究工程”进行引导,深入开展了浙东学术文化、宁波帮文化、藏书文化、河姆渡文化、梁祝文化等研究,推出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加深宁波文化底蕴并扩大了影响力。下步将深化实施“宁波文化研究工程”,对宁波历史文化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的解读和研究,在宁波地方史、宁波特色文化、宁波名人、宁波历史文献整理等方面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五、发挥社科工作者的创造力,创新完善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的社科工作机制和组织网络。积极实施社科人才“一号工程”,整合全市社科力量,全力打造“社科甬军”。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宣传和转化应用机制,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平台、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我市现(市)区社科联组织建设工作,完善社科组织网络。

  大力实施“阳光文化”惠民行动计划

  潘银浩(余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强调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余姚实际,要在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阵地设施的基础上,着眼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政府服务职能和文化资源,创新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实施“阳光文化”惠民行动计划,努力满足城乡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1、统筹职能,组建阳光文化服务中心。一是统筹部门职能。成立余姚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指导协调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形成以中心为枢纽、文化服务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乡镇街道联动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二是统筹服务供给。中心根据社会各方文化需求实际,集约全市文化阵地设施、人才队伍、产品市场等资源要素,面向全市各级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城乡群众统筹提供“文化产品采购配送、文体活动策划承办、文化理论宣教培训、文化服务信息咨询、文化成果展演交流、文化网络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三是统筹服务运营。组建国有独资的市公共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具体承担公共文化产品组织配送、文体活动策划承办和文体资源开发利用等服务运营职能。同时,发展文化服务加盟单位,组织引导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加盟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2、整合资源,搭建阳光文化信息平台。一是建立阳光文化配送点。在全市21个乡镇街道的综合文体中心、265个行政村和22个社区的文化宫以及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设立“阳光文化资源配送服务点”,配备“阳光文化员”,接受公共文化配送;二是建立阳光文化资源库。中心向市内外演艺团体和文化经营单位发出演出意向征询和邀请,收集文化演艺、宣讲培训等服务内容信息,建立“阳光文化资源库”,与中心达成演出意向性协议,供基层自主选择;三是开通阳光文化服务热线。全天接受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的文化服务申请,提供公开透明、便捷优质、均等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

  3、丰富载体,打造阳光文化惠民品牌。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实施“阳光文化”系列惠民行动。面向低保户和外来务工人员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发放“阳光文化绿卡”,市财政每年拨出资金350万元,采购公共文化产品,充实“绿卡”功能;设立“阳光文化直通车”,采购戏剧、综艺节目等文化产品,定时定量配送到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服务点”;依托“阳光文化直通车”,赴各村巡回演出,实施“阳光文化村村乐”;打造“阳光星期六”,每周为城乡群众和未成年人定时定点配送小型文艺演出、知识讲座、体育健身和文化艺术辅导等。

  4、健全机制,创新阳光文化供给模式。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列支公共文化配送资金300万元,乡镇街道配套300万元,采购400场以上文艺演出送到21个乡镇街道的265个行政村和30个社区;制定“阳光文化基金”章程,引导民营企业和热心人士在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冠名“阳光文化基金”;制定“阳光文化之友联谊会”章程,组织引导基层单位、社会团体和各阶层群众特别是文体骨干加入联谊会。

  建设“文化强市” 提升城市竞争力

  陈洪波(宁波工程学院教授)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城市的精神和灵魂。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城市兴旺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当前宁波不仅面临来自周边城市经济方面的激烈竞争,也面临来自文化上的激烈竞争,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完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战略布局,提升城市竞争力。我认为,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宁波“文化强市”建设。

  一、应当突出海洋文化发展。《宁波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将宁波定位于长三角南翼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和文化交流中心,反映了宁波文化的地位与特色。我认为,这还不够,宁波文化发展还应当突出港口、海洋的内容,建议按照差异化、特色化的要求,突出海洋文化的发展,宁波不仅仅应是长三角南翼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和文化交流中心,而且还理应成为长三角南翼的海洋文化中心,这样一是可以反映宁波港口城市特色,与海洋经济发展要求结合起来;二是可以与杭州等地的文化特色区别开来。

  二、加快文化产业园区筹划与建设。从国内城市先进经验来看,设立文化产业园区是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推动文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建议我市在整合现有十个文化发展集聚区基础上,重点建设宁波月湖都市文化产业园区和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月湖都市文化园区要结合月湖西区改造,引入国内外文化著名企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传媒、动漫产业、出版发行业等,着力打造成为我市最具影响力的都市文化产业基地;宁波影视文化园区要加大二期建设力度,扩大范围,提升层次,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休闲生活体验、海洋会展等,打造成为最具魅力的海洋影视文化基地。

  三、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引导。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妥善保护历史文化应当是我们的职责,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眼光应当长远,要重视历史遗址保护,眼光不能太短视,太考虑商业利益,应当考虑长远。另外对宁波老字号也需要积极引导,不能让它自生自灭。

  四、发挥高校的作用。高校既是教育机构,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机构,它不仅培养人和创造科技成果,而且还承担着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职能。要进一步拓展南北高教园区的范围,提升文化发展层次,完善政策,鼓励高校教师参与文化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走出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何镇飚(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

  我市应抓住机遇,总结宁波文化产业与文化体制改革经验、发现自身不足、实现自我跨越,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产业大繁荣与大发展的独特路径。

  一、扬长避短、创出特色,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从现状来看,我市文化产业的优势正处于这一核心领域。在重点培育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同时,还大力发展相关层,把宁波制造业、外贸出口业等方面的产业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加大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出口力度,为文化产业出口导向提供技术支持与便利。

  二、城乡统筹、共享共建,形成集群、优化布局。宁波目前的文化产业基本都在市区,农村虽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已建成了国家示范区,但是在文化产业方面,城乡差距还非常明显,农村缺乏除了旅游业之外的成熟的文化产业核心内容建设,这是我市繁荣与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应率先大力培育和引导城乡统筹的农村文化产业,同时,加大文化产业集约化力度,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区块化发展。如象山渔文化、奉化民国历史文化、北仑和宁海的文具与工业设计、余姚红色旅游等。

  三、产学结合,科技带动,以自主创新振兴文化产业。我市应积极鼓励产学研结合,发挥高等院校在文化产业中的人才高地和智囊作用,推进高校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引进资本运作,出台优惠政策,实现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依托高校智力资源搭建“宁波动漫游戏产业衍生品研发设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模仿硅谷文化,推出文化产业导师制及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师生投身文化产业创业与建设。

  四、市场供应、政府采购,走出公共文化服务多元配置的宁波路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宁波的优势和特色在于,在全国较早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形成了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供应的竞争态势,形成了通过市场培养供应方、由政府出面进行采购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充分发挥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

  黄霞芬(市群文学会秘书长)

  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充分发挥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宁波文化强市建设。

  一是要积极发挥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着力提升文艺精品创作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群众文艺创作是群众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群众喜爱。近年来,随着群众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我市群众文艺创作十分活跃,据统计,每年都在几百个以上,体现出群众极大的文化创造热情。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努力把群众的这种文化创造热情转化为为时代为社会提供优秀文艺作品的基础上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优势,主动沉下去,在实践中感受时代的激荡,在生活中激发创作的灵感,在群众中捕捉动人的素材,创作一批富有时代气息、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群众文化的基层辅导职能,开拓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落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群众文化领域,切实履行好群众文艺创作的指导和辅导职能,通过建立城乡辅导基地和各艺术特色的辅导示范点,发掘和培育一批有创作能力的基层文艺工作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

  二是要积极发挥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精心组织文化惠民项目,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文化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主体意识的提升,公众对文化需求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新期待和多样化的新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要精心组织各种文化惠民项目,让群众在参与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对文化的需求。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文化惠民项目,诸如文化阳光计划、资源共享计划、周末大舞台、服务项目联动等,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来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

  三是要精心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群众的文化热情。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引领潮流的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职能之一,也是群众文化事业长盛不衰之源。宁波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文化氛围、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具有整合功能、集聚功能、辐射功能。要通过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把群众的文化热情积极地调动起来。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市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11-08 12:58:46

  编者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在日前举行的我市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交流了学习体会,大家表示,广大社科工作者一定要满腔热情地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扎实推进宁波“文化强市”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现将有关专家的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建设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冯建波(市委党校副校长)

  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1、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决定》从文化发展“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的新趋势出发,用“三个关系”集中概括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党的每次重大会议,都对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全会,都对涵盖文化建设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部署,这次全会又专门研究文化问题,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首次把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写入了党的报告;首次提出要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首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目标和方向;首次提出把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等等。这是党对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2、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自信。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并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加上“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5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我国的文化发展已经形成了长、中、短期的紧密衔接、互为补充的目标体系,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景更加清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步子更加坚实,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决定》指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纵观世界上大国崛起,文化在崛起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文化是民族传承的血脉,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因此,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决定》满怀信心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3、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同时面临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相比,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相比,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相比,我国文化发展还不完全适应。当前,我国无论从文化产品的数量,还是从文化产品的质量看,与发达国家都有较大的差距,与我国的经济规模很不相称。要解决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因此,《决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方向、重要标志、基本任务、重要途径、根本动力、基础关键、根本保证,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战略性部署,为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趁势而上,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吹响了进军号。

  哲学社会科学:

  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支撑

  姜建蓉(市社科院副院长)

  当今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宁波建设“文化强市”的新征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界理应担当使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一、发挥理论引导作用,为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理论支撑。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帮助解决理论认识、科学思维、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在推进理论武装、塑造人的“灵魂”工程中,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发挥理论引导、价值导向、精神引领的积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是围绕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认真开展理论学习宣传教育,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宁波经验,激发“三思三创”的激情,提升宁波精神,增强城市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在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中,哲学社会科学要提供坚实思想基础,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二、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推动宁波科学发展、文化与各领域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思想库出思想,智囊团出智慧,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界迅速及时地对重大现实问题提供智力支持,提出有分量、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为党委、政府决策,为科学发展服务。实践证明,哲学社会科学只有把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在为民生服务、为党委、政府决策,为科学发展大局服务中,才能大有作为,才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当下要着重围绕如何建设“文化强市”、如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如何推动文化与科技、贸易、旅游融合发展等课题开展资政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使得更多的社科研究成果服务文化发展。

  三、发挥服务社会作用,为提升市民素养、文明水平提供活动载体。把理论研究与宣传普及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工作,让社会科学理论走近百姓生活,使更多基层群众学习人文社科知识,这是社科界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直接体现。全市社科界通过创设“社科普及月”、“理论宣传普及周”、“宁波社科讲坛”、“科普读物”等平台,以及设立“远程教育授课点”、聘请“社科普及讲师团”成员等形式,使广大市民通过学习人文社科知识,以科学的理念、精神和方法指导工作、学习和生活。今后将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科普及工作网络,推进社科普及工作常态化,不断丰富社科普及传播形式,扩大社科普及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发挥传承区域文明作用,彰显宁波文化的底蕴和特色。宁波的社科界始终把传承文明作为重要使命,对宁波的历史文化研究作出了很多的努力,特别是我市通过实施“宁波文化研究工程”进行引导,深入开展了浙东学术文化、宁波帮文化、藏书文化、河姆渡文化、梁祝文化等研究,推出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加深宁波文化底蕴并扩大了影响力。下步将深化实施“宁波文化研究工程”,对宁波历史文化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的解读和研究,在宁波地方史、宁波特色文化、宁波名人、宁波历史文献整理等方面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五、发挥社科工作者的创造力,创新完善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的社科工作机制和组织网络。积极实施社科人才“一号工程”,整合全市社科力量,全力打造“社科甬军”。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宣传和转化应用机制,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平台、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我市现(市)区社科联组织建设工作,完善社科组织网络。

  大力实施“阳光文化”惠民行动计划

  潘银浩(余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强调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余姚实际,要在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阵地设施的基础上,着眼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政府服务职能和文化资源,创新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实施“阳光文化”惠民行动计划,努力满足城乡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1、统筹职能,组建阳光文化服务中心。一是统筹部门职能。成立余姚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指导协调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形成以中心为枢纽、文化服务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乡镇街道联动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二是统筹服务供给。中心根据社会各方文化需求实际,集约全市文化阵地设施、人才队伍、产品市场等资源要素,面向全市各级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城乡群众统筹提供“文化产品采购配送、文体活动策划承办、文化理论宣教培训、文化服务信息咨询、文化成果展演交流、文化网络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三是统筹服务运营。组建国有独资的市公共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具体承担公共文化产品组织配送、文体活动策划承办和文体资源开发利用等服务运营职能。同时,发展文化服务加盟单位,组织引导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加盟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2、整合资源,搭建阳光文化信息平台。一是建立阳光文化配送点。在全市21个乡镇街道的综合文体中心、265个行政村和22个社区的文化宫以及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设立“阳光文化资源配送服务点”,配备“阳光文化员”,接受公共文化配送;二是建立阳光文化资源库。中心向市内外演艺团体和文化经营单位发出演出意向征询和邀请,收集文化演艺、宣讲培训等服务内容信息,建立“阳光文化资源库”,与中心达成演出意向性协议,供基层自主选择;三是开通阳光文化服务热线。全天接受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的文化服务申请,提供公开透明、便捷优质、均等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

  3、丰富载体,打造阳光文化惠民品牌。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实施“阳光文化”系列惠民行动。面向低保户和外来务工人员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发放“阳光文化绿卡”,市财政每年拨出资金350万元,采购公共文化产品,充实“绿卡”功能;设立“阳光文化直通车”,采购戏剧、综艺节目等文化产品,定时定量配送到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服务点”;依托“阳光文化直通车”,赴各村巡回演出,实施“阳光文化村村乐”;打造“阳光星期六”,每周为城乡群众和未成年人定时定点配送小型文艺演出、知识讲座、体育健身和文化艺术辅导等。

  4、健全机制,创新阳光文化供给模式。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列支公共文化配送资金300万元,乡镇街道配套300万元,采购400场以上文艺演出送到21个乡镇街道的265个行政村和30个社区;制定“阳光文化基金”章程,引导民营企业和热心人士在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冠名“阳光文化基金”;制定“阳光文化之友联谊会”章程,组织引导基层单位、社会团体和各阶层群众特别是文体骨干加入联谊会。

  建设“文化强市” 提升城市竞争力

  陈洪波(宁波工程学院教授)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城市的精神和灵魂。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城市兴旺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当前宁波不仅面临来自周边城市经济方面的激烈竞争,也面临来自文化上的激烈竞争,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完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战略布局,提升城市竞争力。我认为,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宁波“文化强市”建设。

  一、应当突出海洋文化发展。《宁波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将宁波定位于长三角南翼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和文化交流中心,反映了宁波文化的地位与特色。我认为,这还不够,宁波文化发展还应当突出港口、海洋的内容,建议按照差异化、特色化的要求,突出海洋文化的发展,宁波不仅仅应是长三角南翼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和文化交流中心,而且还理应成为长三角南翼的海洋文化中心,这样一是可以反映宁波港口城市特色,与海洋经济发展要求结合起来;二是可以与杭州等地的文化特色区别开来。

  二、加快文化产业园区筹划与建设。从国内城市先进经验来看,设立文化产业园区是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推动文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建议我市在整合现有十个文化发展集聚区基础上,重点建设宁波月湖都市文化产业园区和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月湖都市文化园区要结合月湖西区改造,引入国内外文化著名企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传媒、动漫产业、出版发行业等,着力打造成为我市最具影响力的都市文化产业基地;宁波影视文化园区要加大二期建设力度,扩大范围,提升层次,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休闲生活体验、海洋会展等,打造成为最具魅力的海洋影视文化基地。

  三、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引导。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妥善保护历史文化应当是我们的职责,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眼光应当长远,要重视历史遗址保护,眼光不能太短视,太考虑商业利益,应当考虑长远。另外对宁波老字号也需要积极引导,不能让它自生自灭。

  四、发挥高校的作用。高校既是教育机构,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机构,它不仅培养人和创造科技成果,而且还承担着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职能。要进一步拓展南北高教园区的范围,提升文化发展层次,完善政策,鼓励高校教师参与文化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走出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何镇飚(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

  我市应抓住机遇,总结宁波文化产业与文化体制改革经验、发现自身不足、实现自我跨越,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产业大繁荣与大发展的独特路径。

  一、扬长避短、创出特色,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从现状来看,我市文化产业的优势正处于这一核心领域。在重点培育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同时,还大力发展相关层,把宁波制造业、外贸出口业等方面的产业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加大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出口力度,为文化产业出口导向提供技术支持与便利。

  二、城乡统筹、共享共建,形成集群、优化布局。宁波目前的文化产业基本都在市区,农村虽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已建成了国家示范区,但是在文化产业方面,城乡差距还非常明显,农村缺乏除了旅游业之外的成熟的文化产业核心内容建设,这是我市繁荣与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应率先大力培育和引导城乡统筹的农村文化产业,同时,加大文化产业集约化力度,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区块化发展。如象山渔文化、奉化民国历史文化、北仑和宁海的文具与工业设计、余姚红色旅游等。

  三、产学结合,科技带动,以自主创新振兴文化产业。我市应积极鼓励产学研结合,发挥高等院校在文化产业中的人才高地和智囊作用,推进高校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引进资本运作,出台优惠政策,实现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依托高校智力资源搭建“宁波动漫游戏产业衍生品研发设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模仿硅谷文化,推出文化产业导师制及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师生投身文化产业创业与建设。

  四、市场供应、政府采购,走出公共文化服务多元配置的宁波路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宁波的优势和特色在于,在全国较早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形成了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供应的竞争态势,形成了通过市场培养供应方、由政府出面进行采购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充分发挥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

  黄霞芬(市群文学会秘书长)

  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充分发挥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宁波文化强市建设。

  一是要积极发挥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着力提升文艺精品创作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群众文艺创作是群众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群众喜爱。近年来,随着群众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我市群众文艺创作十分活跃,据统计,每年都在几百个以上,体现出群众极大的文化创造热情。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努力把群众的这种文化创造热情转化为为时代为社会提供优秀文艺作品的基础上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优势,主动沉下去,在实践中感受时代的激荡,在生活中激发创作的灵感,在群众中捕捉动人的素材,创作一批富有时代气息、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群众文化的基层辅导职能,开拓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落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群众文化领域,切实履行好群众文艺创作的指导和辅导职能,通过建立城乡辅导基地和各艺术特色的辅导示范点,发掘和培育一批有创作能力的基层文艺工作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

  二是要积极发挥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精心组织文化惠民项目,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文化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主体意识的提升,公众对文化需求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新期待和多样化的新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要精心组织各种文化惠民项目,让群众在参与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对文化的需求。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文化惠民项目,诸如文化阳光计划、资源共享计划、周末大舞台、服务项目联动等,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来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

  三是要精心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群众的文化热情。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引领潮流的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职能之一,也是群众文化事业长盛不衰之源。宁波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文化氛围、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具有整合功能、集聚功能、辐射功能。要通过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把群众的文化热情积极地调动起来。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