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超市开出大云村蔬菜专柜 宁波市民踊跃购买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11-11 07:02:56报料热线:81850000

市民在大云村蔬菜专柜上争相购买

  中国宁波网讯 “大云村的西蓝花在哪?”“我们得多买几斤西蓝花,帮帮菜农!”……昨天下午4点多,当又一批来自慈溪大云村的蔬菜开始在江东海田生鲜超市的“大云村爱心蔬菜专柜”上柜的时候,特意从附近白鹤小区、黄鹂小区等地赶来的市民再也等不及了,纷纷上前抢购。

  其实这些从附近赶来的大妈、大爷们,不少已经早上来这里买过前一天从大云村拉来的蔬菜。“早上我们来的时候,蔬菜已经剩下不多了,后来才得知是慈溪大云村那拉来的,大家多买一棵菜就能让当地菜农少一份忧愁,这点忙我们一定得帮。”白鹤小区的居民励大妈这样告诉记者,得知下午还有一批蔬菜从大云村调运过来,她特意找了几个邻居一起再来买点。

  有西蓝花、有包心菜、还有橄榄菜,记者发现当天拉来的这批蔬菜品种多了,而选购蔬菜的市民,不少也都是每样都挑了几公斤。原来,慈溪大云村的菜农一听有人来收购原本卖不出去的菜,大家也相互进行了沟通,为了方便超市销售,准备了一批多种花色的蔬菜。这样一来,市民当然也更开心。“三样蔬菜,三种做法,一下子搞定三个菜,这些菜还特别新鲜,又能帮助菜农,何乐而不为呢!”市民刘女士每天下午都是这个时候来这里买了菜,回家做饭的,当天的这批爱心菜,她认为既是助农又是惠民,价廉物美,特别希望宁波能有更多的超市搞这样实实在在的义卖活动。

  “确实跟这些大妈、大爷们说的一样,今天早上,我们特意找了工作人员专门推销大云村的蔬菜。早上6点一开卖,不到两个小时就被抢完了。不少市民一听是帮农蔬菜,本来只买一棵的,结果买了两三棵,甚至有附近开餐馆的,几十公斤、上百公斤地买。大家的爱心让我们很感动。”海田生鲜超市的负责人、宁波供销社海田农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海峰不无激动地告诉记者,昨天一早第一批大云村的蔬菜被抢购一空,他们就马上又联系菜农老王,让他组织其他菜农准备第二批蔬菜,并立即又派车赶去采购了。

  为了方便如潮般涌来的市民购买爱心蔬菜,当天下午,超市方面已经特意整理出联排的3个最理想的购物柜台,挂起“慈溪大云村爱心蔬菜专柜”的醒目标牌。“只可惜我们的货车还不够多。昨天回来后,我也帮老王他们联系了几家兄弟单位、饭店,他们都表示很愿意能帮菜农消化掉一些蔬菜,但还是运输的问题,如果老王他们能有人专门组织负责送货,那就更方便了。”刘海峰也有些无奈,他们正在考虑能否一天两趟跑慈溪去多拉一些蔬菜。

  宁波晚报记者吴震宁黄金文/摄

  各大媒体继续关注

  支援力量仍在扩大

  经过本报连日来对慈溪西蓝花“丰年菜贱伤农”和各方援手帮助菜农等情况的连续报道,这一事件,已经引起了更多单位和省级、中央级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月度经济观察”于11月9日晚报道了慈溪西兰花价格暴跌仍难销的消息。昨天下午,浙江电视台小强热线记者也赶赴大云村进行了实地播报。新浪网昨天一早也以“慈溪长河镇大云村125万公斤西蓝花烂在田里,菜农心在滴血”为主题开出了专题,随时报道慈溪大云村“西蓝花事件”的最新情况。

  今天,除了海田生鲜超市仍将继续奔赴大云村采购蔬菜之外;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学生董宏程等在看到本报的报道后,也积极联系该校食堂,并初步商定今天从大云村组织2000公斤左右的蔬菜;浙江农林大学的学校食堂也有意从大云村购买西蓝花;新浪浙江发起的“花花认购行动”仍在继续,有意向参与团购的,仍然可以发私信@杭州微博城事;“慈溪王桂水”的微博上,数千网友转发和留言,不少人还表示要前往大云村收购西蓝花。

  大云村的菜农老王,这一天又接到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读者、采购商的电话,他们忙并快乐着。

  宁波晚报记者吴震宁 黄金

  短评

  在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前几天还愁眉苦脸的菜农王桂水,终于露出了笑容。慈溪大云村大批困在地里的西蓝花,经本报报道后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心,不仅前天收割上来的1万公斤西蓝花全部卖掉,更令人高兴的是,相对稳定的供销渠道也已在洽谈中。

  在这起“卖菜难”事件中,宁波晚报作为都市报、市民报,有效地帮助供销双方实现了对接,为心焦如焚的菜农解了燃眉之急。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媒体只要眼睛往下看,真正深入基层,就能发现百姓的真实需求,从而为百姓真正办实事、办好事。

  深入基层,是媒体的责任使然。作为报纸,向读者奉献生动可读、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是它的职责所在。好新闻在哪里?新闻界前辈说得好,“田间地头,才是出好新闻的地方”。事实上,田间地头也是记者体验基层百姓生活,在心理与情感上拉近与读者距离的好地方。只有深入基层,记者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赋予新闻作品应用的价值。

  要真正深入基层,记者必须有一颗愿意体察民生疾苦,对百姓对读者充满感情的心。只有这样,记者才能用踏实的脚步、执著的情怀关切百姓问题。本报推出的包括慈溪大云村西蓝花滞销在内的一系列报道,就是记者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发现,并用真心加真情去解决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扎扎实实地推进记者“下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显得尤为必要。凡子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超市开出大云村蔬菜专柜 宁波市民踊跃购买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11-11 07:02:56

市民在大云村蔬菜专柜上争相购买

  中国宁波网讯 “大云村的西蓝花在哪?”“我们得多买几斤西蓝花,帮帮菜农!”……昨天下午4点多,当又一批来自慈溪大云村的蔬菜开始在江东海田生鲜超市的“大云村爱心蔬菜专柜”上柜的时候,特意从附近白鹤小区、黄鹂小区等地赶来的市民再也等不及了,纷纷上前抢购。

  其实这些从附近赶来的大妈、大爷们,不少已经早上来这里买过前一天从大云村拉来的蔬菜。“早上我们来的时候,蔬菜已经剩下不多了,后来才得知是慈溪大云村那拉来的,大家多买一棵菜就能让当地菜农少一份忧愁,这点忙我们一定得帮。”白鹤小区的居民励大妈这样告诉记者,得知下午还有一批蔬菜从大云村调运过来,她特意找了几个邻居一起再来买点。

  有西蓝花、有包心菜、还有橄榄菜,记者发现当天拉来的这批蔬菜品种多了,而选购蔬菜的市民,不少也都是每样都挑了几公斤。原来,慈溪大云村的菜农一听有人来收购原本卖不出去的菜,大家也相互进行了沟通,为了方便超市销售,准备了一批多种花色的蔬菜。这样一来,市民当然也更开心。“三样蔬菜,三种做法,一下子搞定三个菜,这些菜还特别新鲜,又能帮助菜农,何乐而不为呢!”市民刘女士每天下午都是这个时候来这里买了菜,回家做饭的,当天的这批爱心菜,她认为既是助农又是惠民,价廉物美,特别希望宁波能有更多的超市搞这样实实在在的义卖活动。

  “确实跟这些大妈、大爷们说的一样,今天早上,我们特意找了工作人员专门推销大云村的蔬菜。早上6点一开卖,不到两个小时就被抢完了。不少市民一听是帮农蔬菜,本来只买一棵的,结果买了两三棵,甚至有附近开餐馆的,几十公斤、上百公斤地买。大家的爱心让我们很感动。”海田生鲜超市的负责人、宁波供销社海田农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海峰不无激动地告诉记者,昨天一早第一批大云村的蔬菜被抢购一空,他们就马上又联系菜农老王,让他组织其他菜农准备第二批蔬菜,并立即又派车赶去采购了。

  为了方便如潮般涌来的市民购买爱心蔬菜,当天下午,超市方面已经特意整理出联排的3个最理想的购物柜台,挂起“慈溪大云村爱心蔬菜专柜”的醒目标牌。“只可惜我们的货车还不够多。昨天回来后,我也帮老王他们联系了几家兄弟单位、饭店,他们都表示很愿意能帮菜农消化掉一些蔬菜,但还是运输的问题,如果老王他们能有人专门组织负责送货,那就更方便了。”刘海峰也有些无奈,他们正在考虑能否一天两趟跑慈溪去多拉一些蔬菜。

  宁波晚报记者吴震宁黄金文/摄

  各大媒体继续关注

  支援力量仍在扩大

  经过本报连日来对慈溪西蓝花“丰年菜贱伤农”和各方援手帮助菜农等情况的连续报道,这一事件,已经引起了更多单位和省级、中央级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月度经济观察”于11月9日晚报道了慈溪西兰花价格暴跌仍难销的消息。昨天下午,浙江电视台小强热线记者也赶赴大云村进行了实地播报。新浪网昨天一早也以“慈溪长河镇大云村125万公斤西蓝花烂在田里,菜农心在滴血”为主题开出了专题,随时报道慈溪大云村“西蓝花事件”的最新情况。

  今天,除了海田生鲜超市仍将继续奔赴大云村采购蔬菜之外;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学生董宏程等在看到本报的报道后,也积极联系该校食堂,并初步商定今天从大云村组织2000公斤左右的蔬菜;浙江农林大学的学校食堂也有意从大云村购买西蓝花;新浪浙江发起的“花花认购行动”仍在继续,有意向参与团购的,仍然可以发私信@杭州微博城事;“慈溪王桂水”的微博上,数千网友转发和留言,不少人还表示要前往大云村收购西蓝花。

  大云村的菜农老王,这一天又接到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读者、采购商的电话,他们忙并快乐着。

  宁波晚报记者吴震宁 黄金

  短评

  在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前几天还愁眉苦脸的菜农王桂水,终于露出了笑容。慈溪大云村大批困在地里的西蓝花,经本报报道后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心,不仅前天收割上来的1万公斤西蓝花全部卖掉,更令人高兴的是,相对稳定的供销渠道也已在洽谈中。

  在这起“卖菜难”事件中,宁波晚报作为都市报、市民报,有效地帮助供销双方实现了对接,为心焦如焚的菜农解了燃眉之急。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媒体只要眼睛往下看,真正深入基层,就能发现百姓的真实需求,从而为百姓真正办实事、办好事。

  深入基层,是媒体的责任使然。作为报纸,向读者奉献生动可读、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是它的职责所在。好新闻在哪里?新闻界前辈说得好,“田间地头,才是出好新闻的地方”。事实上,田间地头也是记者体验基层百姓生活,在心理与情感上拉近与读者距离的好地方。只有深入基层,记者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赋予新闻作品应用的价值。

  要真正深入基层,记者必须有一颗愿意体察民生疾苦,对百姓对读者充满感情的心。只有这样,记者才能用踏实的脚步、执著的情怀关切百姓问题。本报推出的包括慈溪大云村西蓝花滞销在内的一系列报道,就是记者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发现,并用真心加真情去解决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扎扎实实地推进记者“下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显得尤为必要。凡子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