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旬以来,冬季农业生产拉开帷幕。小麦开始播种,油菜进入移栽期。笔者从农业部门了解到,受近期持续多雨天气影响,今年冬种季节有所推迟。这几天,天气放晴,各地农户抓紧耕作,播下希望的种子,期待来年丰收。
多年实践证明,冬种已不再是农业生产拾遗补缺的“小季”,而是结构调整的先导、耕地保养的良药。搞好冬种,不仅直接关系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而且还关系到粮油安全。
事实上,经过不断摸索,目前我市冬季农业开发已形成了一批各具区域特色的高效种植模式。在一些“万元地”示范区,冬季生产的经济效益可在5000元以上,高的甚至可以超过万元。
调查情况显示,我市冬季生产趋于逐年恢复状态,去年全市种植面积达到133万亩。其中小麦面积已经超过2000年的水平,油菜面积连续三年增加。今年的数字更喜人——面积超过135万亩。小麦面积增加2万亩,油菜增加5000亩。
形势有利,但问题同样存在。一方面,近几年气候变幻异常,烂冬天气曾给我市冬种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对今年冬季的天气变化,要密切关注,及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开发冬季农业的手段不多,推动力不够。
“冬季农业不是没有增收的空间,关键是如何调整结构。”市农业局有关人士如是说。
首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冬季资源,大力开发、推广省工节本技术和品种,推进季节性流转,努力提高农田复种指数,提高冬种效益。
其次,在面积稳定的前提下,主攻单产。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双千”工程和经济作物“万元地”模式开展高产创建,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因地制宜推广“菜-稻”和“大棚瓜菜-稻”等高效种植模式,推进良种良法良机配套,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
三是优化结构。大力发展“双低”油菜,扩种小麦,调优冬季蔬菜瓜果,因地制宜发展适销对路的鲜食蚕(豌)豆、马铃薯,增加绿肥种植面积,适度发展优质牧草,大力发展设施栽培,推广全程机械化,千方百计压缩冬闲面积。
当前,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制订出台冬种生产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广大农民的冬种生产积极性,落实冬季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各项措施。同时,要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建好排水沟、进水渠,修整田间道路,提高农田防灾减灾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冬种面积。对实在没有条件绿色过冬的冬闲田,要在冬季进行一次深耕晒垡,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为明年粮食高产创造条件。
宁波日报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康庄严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