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车位少队伍长 宁波就医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11-15 11:23:46报料热线:81850000

  在宁大附院的输液室,病人只需坐在座位上,就有护士来服务,这样不仅方便病人还确保了输液的秩序。

在注射室安装门帘也是保护病人隐私的措施。

  近日,家住江东区的黄先生因急性胃出血被送往市李惠利医院。由于正值看病高峰,电梯久等不来,黄先生的爱人胡女士咬咬牙,硬是从15楼走到1楼去缴费、配药。当一切手续都办妥,胡女士瘫坐在病床一角感叹,看病真是要命啊。

  胡女士的说法虽有些夸张,然而一进医院就犯怵,却是很多市民共同的感受。医院里仍充斥着横七竖八的车辆,窗口前仍排起一条条长龙,各个科室的布局像迷宫一样让人犯晕,导医台护士经常拉长了脸……就医环境不给力,市民看病自然又多了几分难处。

  怎么让病人和家属少受罪,怎么营造高效、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本期民情直通车将围绕这一话题开展探讨。

  本期嘉宾

  严敏华 宁波市卫生局规划财务处处长

  袁建树 宁波市第六医院副院长

  徐赤裔 宁波市李惠利医院业务副院长

  戴栋宁 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办公室主任

  俞立农 宁波明州医院副院长

  李先生 市民代表

  陈女士 市民代表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童程红

  在医院停车,怎么就这么难?

  主持人:近两年去医院,最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医院尤其是市中心的几家大医院好像成了个露天的停车场,就医高峰时间车位不好找,病人和家属有很多抱怨。都说看病难,这第一个难处大概就是停车了吧?

  李先生:我要说说我上周去医院的经历。我开车去妇儿医院住院部探望一个朋友的孩子,住院部附近的车位全满了。我兜了一圈才在门诊部附近找到了个车位,那块地方是专门划出来停车的。路面坑坑洼洼的,碰上雨天人都没法走。取车的时候,发现车被刮擦到了,保安说不知道,我只能认栽。

  陈女士:自从为一个车位和人起了争执后,我现在去医院都不自己开车了,宁可打的。去的时候可能有些不便,回来就好多了,医院门口打车还是比较容易的,黑车更是长年不断。

  戴栋宁:在宁大附属医院,230个地面车位是悉数提供给病人和家属停车的,可车位还是不够用,于是,今年8月份,医院专门拨款在外滩大桥南侧新建了一个有250个车位的停车场,病人和家属以及医院职工都可以停车,基本能满足大家的需要。

  俞立农:明州医院有500多个车位,停车难的情况比较少见,更突出的问题还是交通不便。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公交车车次少,等上1个多小时是很寻常的事,于是医院开设了横溪、茅山、轻纺城3班免费便民车,一天发车4至7次不等,沿途选择的停靠点也是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未来,医院会考虑开设更多班次的免费便民车。

  看病,离不开一个“等”字?

  主持人:医院里,走到哪里都要等,挂号要等,缴费要等,看病要等,床位要等,手术要等,取药还要等。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排队上,所以大家才会觉得看个病,真难。

  严敏华:看病难的根源在于医疗资源紧张且不均衡。卫生行政部门想方设法动员医院内部挖潜,一是增设开放床位,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19家大医院比去年同期增设920张床位;二是保持较高的床位使用率,今年上半年,19家医院床位平均使用率达95.57%;三是缩短平均住院日,上半年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1.04天,较去年同期缩短了0.35天;四是创建无节假日医院,部分医院在增设双休日、节假日门诊的基础上,还增设午间、夜间普通门诊。

  袁建树:在上海,有些医院推出了分散的挂号及付费方式,就是在门诊的各个楼层均设立自助的挂号付费服务点,有效地分流了病人,减少大家排队等候的时间。我市各大医院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

  徐赤裔:我们医院一向以手术病人多、重危病人集中为特点,住院病人居高不下,可谓“一床难求”。为了突破床位周转的瓶颈,医院出台了准时划刀制度,基本消除了手术积压,一般病人入院3天即可安排手术,平均住院日从原来的12.99天下降到目前的10.48天。同时,我们还设法挤掉无效等待的时间,如取消特殊检查预约,随时检查,及时出报告等。

  戴栋宁:宁大附属医院想了很多办法让病人少等、少走。比如,设置专门的候诊区,提供分诊、叫号、收费一站式服务;将放射科安排在骨科隔壁,病人不出楼就能拍片;率先在全市卫生系统推行“病区结账”服务,由工作人员来病房结算费用,办理出院手续等。

  俞立农:在明州医院,预约检查制度已经取消,病人一到就可以做检查。胃肠镜、磁共振等检查都可保证当天出报告,以减少病人往返医院的次数。同时,我们在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都安排了足够的医生,以保证来医院的病人当天都能看上病。

  公立医院该向民营医院学习什么?

  主持人:有句话,用来形容大家上大医院看病的情形很是恰当,“一问一答大家听”。这一现象在公立医院非常普遍。不光是隐私保护不到位,在服务方面,公立医院有很多地方要改进,有时,还该向民营医院取取经。

  陈女士: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去年我因为妇科疾病去了一家公立医院就诊,门诊里挤了10多个患者,医生问我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最近有没有和爱人“在一起”。我硬着头皮回答,别提多尴尬了。后来我经朋友介绍去了一家民营医院,医生问诊时会把门关起来,其他病人就在外面等,就是这么一个很小的细节,让我感觉好多了。

  李先生:刚才说到看病难,我认为有些困难是人为造成的,很多时候病人不熟悉医院的布局,也不清楚办理各种手续的流程,排队排到最后才发现站错了队,这么一折腾,看病能不难吗?

  俞立农:如今各大医院的医疗水平都差不多,比的就是服务质量。很多病人就是冲着服务来到明州医院的,这一点也让我们颇感自豪。未来我们要在服务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

  戴栋宁:现在,公立医院的服务意识也上来了。以前,由于人手紧张,很多医院都会找些志愿者或实习生来承担导医台的工作。可能是因为不熟悉医院的布局和就医的流程,他们不能很好地帮到病人。现在,我们提倡常态化的导医服务,在每个楼层每个病区都配备了专职导医人员,全程、全时为病人服务。作为医院的一个形象窗口,导医台的服务不能马虎。

  徐赤裔:我们医院曾经把几个候诊区的硬板椅都换成带皮垫的椅子,就是想让大家坐得更舒服些。可个别病人在候诊时,闲来无聊,就用手抠椅面,不出一个月,这批椅子就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我们只好换回原来的硬板椅。很多医院在采购这类设施时,都只求结实不求舒适,就是因为有一些病人不太自觉,而医护人员又不可能时时盯着。良好的就医环境,需要医院和病人共同努力。

  本版撰稿 童程红 摄影 许天长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车位少队伍长 宁波就医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11-15 11:23:46

  在宁大附院的输液室,病人只需坐在座位上,就有护士来服务,这样不仅方便病人还确保了输液的秩序。

在注射室安装门帘也是保护病人隐私的措施。

  近日,家住江东区的黄先生因急性胃出血被送往市李惠利医院。由于正值看病高峰,电梯久等不来,黄先生的爱人胡女士咬咬牙,硬是从15楼走到1楼去缴费、配药。当一切手续都办妥,胡女士瘫坐在病床一角感叹,看病真是要命啊。

  胡女士的说法虽有些夸张,然而一进医院就犯怵,却是很多市民共同的感受。医院里仍充斥着横七竖八的车辆,窗口前仍排起一条条长龙,各个科室的布局像迷宫一样让人犯晕,导医台护士经常拉长了脸……就医环境不给力,市民看病自然又多了几分难处。

  怎么让病人和家属少受罪,怎么营造高效、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本期民情直通车将围绕这一话题开展探讨。

  本期嘉宾

  严敏华 宁波市卫生局规划财务处处长

  袁建树 宁波市第六医院副院长

  徐赤裔 宁波市李惠利医院业务副院长

  戴栋宁 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办公室主任

  俞立农 宁波明州医院副院长

  李先生 市民代表

  陈女士 市民代表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童程红

  在医院停车,怎么就这么难?

  主持人:近两年去医院,最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医院尤其是市中心的几家大医院好像成了个露天的停车场,就医高峰时间车位不好找,病人和家属有很多抱怨。都说看病难,这第一个难处大概就是停车了吧?

  李先生:我要说说我上周去医院的经历。我开车去妇儿医院住院部探望一个朋友的孩子,住院部附近的车位全满了。我兜了一圈才在门诊部附近找到了个车位,那块地方是专门划出来停车的。路面坑坑洼洼的,碰上雨天人都没法走。取车的时候,发现车被刮擦到了,保安说不知道,我只能认栽。

  陈女士:自从为一个车位和人起了争执后,我现在去医院都不自己开车了,宁可打的。去的时候可能有些不便,回来就好多了,医院门口打车还是比较容易的,黑车更是长年不断。

  戴栋宁:在宁大附属医院,230个地面车位是悉数提供给病人和家属停车的,可车位还是不够用,于是,今年8月份,医院专门拨款在外滩大桥南侧新建了一个有250个车位的停车场,病人和家属以及医院职工都可以停车,基本能满足大家的需要。

  俞立农:明州医院有500多个车位,停车难的情况比较少见,更突出的问题还是交通不便。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公交车车次少,等上1个多小时是很寻常的事,于是医院开设了横溪、茅山、轻纺城3班免费便民车,一天发车4至7次不等,沿途选择的停靠点也是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未来,医院会考虑开设更多班次的免费便民车。

  看病,离不开一个“等”字?

  主持人:医院里,走到哪里都要等,挂号要等,缴费要等,看病要等,床位要等,手术要等,取药还要等。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排队上,所以大家才会觉得看个病,真难。

  严敏华:看病难的根源在于医疗资源紧张且不均衡。卫生行政部门想方设法动员医院内部挖潜,一是增设开放床位,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19家大医院比去年同期增设920张床位;二是保持较高的床位使用率,今年上半年,19家医院床位平均使用率达95.57%;三是缩短平均住院日,上半年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1.04天,较去年同期缩短了0.35天;四是创建无节假日医院,部分医院在增设双休日、节假日门诊的基础上,还增设午间、夜间普通门诊。

  袁建树:在上海,有些医院推出了分散的挂号及付费方式,就是在门诊的各个楼层均设立自助的挂号付费服务点,有效地分流了病人,减少大家排队等候的时间。我市各大医院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

  徐赤裔:我们医院一向以手术病人多、重危病人集中为特点,住院病人居高不下,可谓“一床难求”。为了突破床位周转的瓶颈,医院出台了准时划刀制度,基本消除了手术积压,一般病人入院3天即可安排手术,平均住院日从原来的12.99天下降到目前的10.48天。同时,我们还设法挤掉无效等待的时间,如取消特殊检查预约,随时检查,及时出报告等。

  戴栋宁:宁大附属医院想了很多办法让病人少等、少走。比如,设置专门的候诊区,提供分诊、叫号、收费一站式服务;将放射科安排在骨科隔壁,病人不出楼就能拍片;率先在全市卫生系统推行“病区结账”服务,由工作人员来病房结算费用,办理出院手续等。

  俞立农:在明州医院,预约检查制度已经取消,病人一到就可以做检查。胃肠镜、磁共振等检查都可保证当天出报告,以减少病人往返医院的次数。同时,我们在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都安排了足够的医生,以保证来医院的病人当天都能看上病。

  公立医院该向民营医院学习什么?

  主持人:有句话,用来形容大家上大医院看病的情形很是恰当,“一问一答大家听”。这一现象在公立医院非常普遍。不光是隐私保护不到位,在服务方面,公立医院有很多地方要改进,有时,还该向民营医院取取经。

  陈女士: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去年我因为妇科疾病去了一家公立医院就诊,门诊里挤了10多个患者,医生问我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最近有没有和爱人“在一起”。我硬着头皮回答,别提多尴尬了。后来我经朋友介绍去了一家民营医院,医生问诊时会把门关起来,其他病人就在外面等,就是这么一个很小的细节,让我感觉好多了。

  李先生:刚才说到看病难,我认为有些困难是人为造成的,很多时候病人不熟悉医院的布局,也不清楚办理各种手续的流程,排队排到最后才发现站错了队,这么一折腾,看病能不难吗?

  俞立农:如今各大医院的医疗水平都差不多,比的就是服务质量。很多病人就是冲着服务来到明州医院的,这一点也让我们颇感自豪。未来我们要在服务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

  戴栋宁:现在,公立医院的服务意识也上来了。以前,由于人手紧张,很多医院都会找些志愿者或实习生来承担导医台的工作。可能是因为不熟悉医院的布局和就医的流程,他们不能很好地帮到病人。现在,我们提倡常态化的导医服务,在每个楼层每个病区都配备了专职导医人员,全程、全时为病人服务。作为医院的一个形象窗口,导医台的服务不能马虎。

  徐赤裔:我们医院曾经把几个候诊区的硬板椅都换成带皮垫的椅子,就是想让大家坐得更舒服些。可个别病人在候诊时,闲来无聊,就用手抠椅面,不出一个月,这批椅子就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我们只好换回原来的硬板椅。很多医院在采购这类设施时,都只求结实不求舒适,就是因为有一些病人不太自觉,而医护人员又不可能时时盯着。良好的就医环境,需要医院和病人共同努力。

  本版撰稿 童程红 摄影 许天长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