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慈溪观海卫13位老人让三北古乐重放光彩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11-17 08:49:04报料热线:81850000

承古轩乐团按照古乐谱演奏古乐《踏青曲谱》本报资料图片

  早年的慈溪地区,流传着诸多古乐,以十番、车子调、古船曲为主,其中又以十番最为古老。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这三种古曲就逐渐消亡了。今天,在慈溪观海卫,有一群以韩新高为首的热心老人,成立了一支承古轩乐队,并耗时数年挖掘整理出44首古乐谱——

  三北古乐几近绝迹

  韩新高年近八旬,从小就喜欢摆弄乐器,也听说过三北古乐。但在当时,会古乐的人几乎绝迹。

  “我14岁时,观海卫硕果仅存的古乐师施良坤找到我,说要收我做徒弟。”韩新高欣然同意,他也开始了自己历时5年的学艺生涯。

  “以前的艺人怕别人偷师,曲词全是口口相传。”韩新高学艺也是如此。师傅将自己会的几十首古乐曲一首首教给他。节奏、强弱、长短全部是硬背下来,靠着记性好,他不仅学会了师傅的全套手艺,还掌握了四竹四弦的八种乐器。

  但之后的年代,韩新高再也没有找到机会将手艺展于人前。

  13名古乐老人走到一起

  “组建一支乐队,让古乐重新焕发生命!”1998年,早已退休在家的韩新高,终于按捺不住了。“三北古乐是明朝时就一直流传在三北大地的,其中的‘十番’还是当时的宫廷乐,不能让它从此默默无闻啊!”

  但是,古乐是合奏为主,像排演“十番”就最起码要13个乐手,而且必须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这样的人能找得齐吗?

  韩新高第一个想到了自己的师兄沈乾根。“师兄在解放前就随师父出门演奏,当时已经80多岁了。他还吹得动吗?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了师兄家。”

  让韩新高意想不到的是,到了师兄家门口,就听见了一段熟悉的曲调十番《下山虎》,正是沈乾根在演奏,原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放下乐器。

  首战告捷让韩新高有了很大的信心。花了近一年时间,他跑遍了观海卫附近的各个村落,终于找到了13位志同道合的老人。他们来自7个村,当年的平均年龄已经70岁了。

  三年时间整理44首曲子

  乐队成立的那年,观海卫一位老人特意送来了一份手抄古谱。这是一份抄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手抄本,里面记载着近百首古乐,是三北古乐的代表作。

  这些古谱是用文字记载的,俗称“工尺谱”,用“工、尺、凡、六、五、乙”等字代表着不同的音。没有节奏、强弱、长短的标识,能看懂的人寥寥无几。

  为了不让古乐湮灭,韩新高下决心把古谱译成简谱。

  译古谱绝不是件轻松事。韩新高每天对着谱子,用二胡拉一句记一句,由于长短、节拍凑不好,译到最后,如果发现少一拍,那就得全部从头再来。“仅一曲《下山虎》就译了整整2年,好在后来就很顺利了。”

  花了三年时间,韩新高整理了44首曲子,并将之全部教给乐队成员。

  古乐队员平均年龄75岁

  每周五下午,韩新高和另外12位老人风雨无阻来到观海卫镇老年活动室,开始一周一次的排练。

  老人们拿出自己精心保护的乐器,轻声试音后,随着队长韩新高“开始”一声令下,箫笛齐奏,琴瑟共鸣,一曲曲古典韵味的乐曲便从他们苍老而灵活的指间和唇边飘然而出。

  “三北古乐主要是由笙、箫、管、笛,鼋、胡、弦、琴这四竹四弦组成合奏。”韩新高是乐队的队长,“现在乐队的平均年龄75岁,年纪最大的已经84岁了,但大家还是坚持每周来排练,就是想把这古乐传承下去。”

  在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承古轩古乐分别被列为慈溪市和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又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北古乐期待传承

  三北古乐终于重新放起光彩。但是,韩新高和其他老人还有一桩心愿未了。那就是现在乐队的成员年纪偏大,数年之后古乐是否还能传承下去?

  2008年,乐队曾在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办了特色实验班,收了23名孩子,每样乐器都有几人学习。

  “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我们收的是高年级的孩子。”但孩子到了六年级和初中后,学业紧张,大人也不支持,23名孩子中没有坚持下来的。按照这样的情况,相当于每过两三年就要重新选择培养一批接班人,而想真正将全部古乐学会贯通,两三年时间根本不够。这条路几乎被堵死了。

  “我们最年轻的一个队员也有50多岁了,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承古轩乐队有人传承。”

  宁波晚报记者 胡菲 郑怡 通讯员 胡晨晓/文 许天长/摄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慈溪观海卫13位老人让三北古乐重放光彩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11-17 08:49:04

承古轩乐团按照古乐谱演奏古乐《踏青曲谱》本报资料图片

  早年的慈溪地区,流传着诸多古乐,以十番、车子调、古船曲为主,其中又以十番最为古老。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这三种古曲就逐渐消亡了。今天,在慈溪观海卫,有一群以韩新高为首的热心老人,成立了一支承古轩乐队,并耗时数年挖掘整理出44首古乐谱——

  三北古乐几近绝迹

  韩新高年近八旬,从小就喜欢摆弄乐器,也听说过三北古乐。但在当时,会古乐的人几乎绝迹。

  “我14岁时,观海卫硕果仅存的古乐师施良坤找到我,说要收我做徒弟。”韩新高欣然同意,他也开始了自己历时5年的学艺生涯。

  “以前的艺人怕别人偷师,曲词全是口口相传。”韩新高学艺也是如此。师傅将自己会的几十首古乐曲一首首教给他。节奏、强弱、长短全部是硬背下来,靠着记性好,他不仅学会了师傅的全套手艺,还掌握了四竹四弦的八种乐器。

  但之后的年代,韩新高再也没有找到机会将手艺展于人前。

  13名古乐老人走到一起

  “组建一支乐队,让古乐重新焕发生命!”1998年,早已退休在家的韩新高,终于按捺不住了。“三北古乐是明朝时就一直流传在三北大地的,其中的‘十番’还是当时的宫廷乐,不能让它从此默默无闻啊!”

  但是,古乐是合奏为主,像排演“十番”就最起码要13个乐手,而且必须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这样的人能找得齐吗?

  韩新高第一个想到了自己的师兄沈乾根。“师兄在解放前就随师父出门演奏,当时已经80多岁了。他还吹得动吗?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了师兄家。”

  让韩新高意想不到的是,到了师兄家门口,就听见了一段熟悉的曲调十番《下山虎》,正是沈乾根在演奏,原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放下乐器。

  首战告捷让韩新高有了很大的信心。花了近一年时间,他跑遍了观海卫附近的各个村落,终于找到了13位志同道合的老人。他们来自7个村,当年的平均年龄已经70岁了。

  三年时间整理44首曲子

  乐队成立的那年,观海卫一位老人特意送来了一份手抄古谱。这是一份抄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手抄本,里面记载着近百首古乐,是三北古乐的代表作。

  这些古谱是用文字记载的,俗称“工尺谱”,用“工、尺、凡、六、五、乙”等字代表着不同的音。没有节奏、强弱、长短的标识,能看懂的人寥寥无几。

  为了不让古乐湮灭,韩新高下决心把古谱译成简谱。

  译古谱绝不是件轻松事。韩新高每天对着谱子,用二胡拉一句记一句,由于长短、节拍凑不好,译到最后,如果发现少一拍,那就得全部从头再来。“仅一曲《下山虎》就译了整整2年,好在后来就很顺利了。”

  花了三年时间,韩新高整理了44首曲子,并将之全部教给乐队成员。

  古乐队员平均年龄75岁

  每周五下午,韩新高和另外12位老人风雨无阻来到观海卫镇老年活动室,开始一周一次的排练。

  老人们拿出自己精心保护的乐器,轻声试音后,随着队长韩新高“开始”一声令下,箫笛齐奏,琴瑟共鸣,一曲曲古典韵味的乐曲便从他们苍老而灵活的指间和唇边飘然而出。

  “三北古乐主要是由笙、箫、管、笛,鼋、胡、弦、琴这四竹四弦组成合奏。”韩新高是乐队的队长,“现在乐队的平均年龄75岁,年纪最大的已经84岁了,但大家还是坚持每周来排练,就是想把这古乐传承下去。”

  在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承古轩古乐分别被列为慈溪市和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又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北古乐期待传承

  三北古乐终于重新放起光彩。但是,韩新高和其他老人还有一桩心愿未了。那就是现在乐队的成员年纪偏大,数年之后古乐是否还能传承下去?

  2008年,乐队曾在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办了特色实验班,收了23名孩子,每样乐器都有几人学习。

  “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我们收的是高年级的孩子。”但孩子到了六年级和初中后,学业紧张,大人也不支持,23名孩子中没有坚持下来的。按照这样的情况,相当于每过两三年就要重新选择培养一批接班人,而想真正将全部古乐学会贯通,两三年时间根本不够。这条路几乎被堵死了。

  “我们最年轻的一个队员也有50多岁了,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承古轩乐队有人传承。”

  宁波晚报记者 胡菲 郑怡 通讯员 胡晨晓/文 许天长/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