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镇海
和谐拆迁见真情 澥浦老集镇区块模拟拆迁背后的故事
稿源: 镇海新闻网   2011-11-17 12:34:00报料热线:81850000

  历时三个月的澥浦老集镇一期区块模拟拆迁签约率最近超过95%,开始转入正式拆迁阶段。拆除腾空工作目前启动。

  按照《澥浦镇总体规划》,澥浦老集镇一期区块位于汇源路以东、陈家弄以北,共有261户居民和部分商铺、公建。区块内国有和集体土地、房屋混杂,居民、渔民、农民混居,拆迁难度较大,澥浦镇采取模拟拆迁方式,从“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市场规律”的理念出发,以统一改造和模拟签约两个民意比例为决定要素来决策拆迁,让群众在拆迁改造过程中拥有充分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变“要我拆”为“我要拆”。

  从模拟拆迁转为正式拆迁的过程中,拆迁工作组和热心居民付出了巨大努力,用真情书写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最终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和理解。

  最后的心愿

  “感谢你们实现了我父亲最后的心愿,事情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国庆刚过,小郑在澥浦镇工作人员陪同下,按协议如期从买家手中拿到了第一笔补偿金。

  这段故事要从16年前说起。1995年,村民郑某将185平方米的房子卖给王某,但成交后一直没有办理过户手续。直到最近拆迁产生了纠隔,由于拆迁后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收益,双方在房屋产权上发生纠纷。而此时,卖主郑某患病已久,住在宁波一家医院。买主王某经常到外地出差。

  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工作人员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开展了细致入微的调解。一位工作人员说:“我们结合以往案例和实际情况,给他们讲道理、分析利弊,特别是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同志做了大量工作,一步步缩小双方分歧。”

  经过多次上门调解,双方都作出让步,王某同意对郑某作出适当的经济补偿。工作人员立即将调解协议送至医院,告知病重的郑某,该协议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确认,属民事合同性质,具有法律效力。郑某放心地签了协议,两家就此和解。郑某更将后续安置过户等事宜全权委托给王某办理。很快,王某也在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几天后,郑某因病去世。其家人悲伤之余,给工作组打来电话告知情况,希望买家能在协议规定的期限内支付补偿款,这也是郑某生前一直挂念的事情。拆迁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一定会继续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帮助老郑了却最后的心愿。

  情动“外地兵团”

  澥浦古镇是甬商发源地之一,外出经商人数之众,在宁波帮中罕见。这次列入澥浦老集镇拆迁的261户家庭中,40%的户主常年住在外地,其中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经商后迁居的占15%。面对如此众多的“外地兵团”,工作人员更多了一份操劳。

  有一户拆迁户祖辈起就迁居上海,澥浦的老宅闲置多年。如今面临拆迁,工作人员只能通过电话与他们联系。该户是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意见不统一,对拆迁细节非常关注。负责这户人家的工作人员,耐着性子一条条解释,每次通话都在半小时以上,以至于那段时间一百元话费都用不到三天。“打电话打到耳热头痛,左耳换到右耳,又从右耳换到左耳。”这位工作人员说。

  工作人员耐心解释,这一拆迁户终于表态,国庆期间回澥浦签合同。那几天,工作人员放弃期待已久的度假计划。考虑到签约的人中有近80岁的老人,他们用私家车到宁波车站将其一家接到澥浦,订好旅馆,还准备了点心……但临签约时,这户人家又犹豫了,还拿出相关法律法规证明其要求的合理性。工作人员不急不躁,推心置腹地解释政策法规,花了4个半天的时间,将我区与他们所了解的上海拆迁政策的差异讲解清楚,帮他们化解了最后的一点疑虑。最终,老太太在拆迁合同上签了字。

  老太太的长子说:“父辈移居上海后,和澥浦老家的联系不多,现在你们的热心和诚意让我们对老家又多了一份亲切。”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和谐拆迁见真情 澥浦老集镇区块模拟拆迁背后的故事

稿源: 镇海新闻网 2011-11-17 12:34:00

  历时三个月的澥浦老集镇一期区块模拟拆迁签约率最近超过95%,开始转入正式拆迁阶段。拆除腾空工作目前启动。

  按照《澥浦镇总体规划》,澥浦老集镇一期区块位于汇源路以东、陈家弄以北,共有261户居民和部分商铺、公建。区块内国有和集体土地、房屋混杂,居民、渔民、农民混居,拆迁难度较大,澥浦镇采取模拟拆迁方式,从“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市场规律”的理念出发,以统一改造和模拟签约两个民意比例为决定要素来决策拆迁,让群众在拆迁改造过程中拥有充分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变“要我拆”为“我要拆”。

  从模拟拆迁转为正式拆迁的过程中,拆迁工作组和热心居民付出了巨大努力,用真情书写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最终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和理解。

  最后的心愿

  “感谢你们实现了我父亲最后的心愿,事情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国庆刚过,小郑在澥浦镇工作人员陪同下,按协议如期从买家手中拿到了第一笔补偿金。

  这段故事要从16年前说起。1995年,村民郑某将185平方米的房子卖给王某,但成交后一直没有办理过户手续。直到最近拆迁产生了纠隔,由于拆迁后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收益,双方在房屋产权上发生纠纷。而此时,卖主郑某患病已久,住在宁波一家医院。买主王某经常到外地出差。

  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工作人员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开展了细致入微的调解。一位工作人员说:“我们结合以往案例和实际情况,给他们讲道理、分析利弊,特别是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同志做了大量工作,一步步缩小双方分歧。”

  经过多次上门调解,双方都作出让步,王某同意对郑某作出适当的经济补偿。工作人员立即将调解协议送至医院,告知病重的郑某,该协议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确认,属民事合同性质,具有法律效力。郑某放心地签了协议,两家就此和解。郑某更将后续安置过户等事宜全权委托给王某办理。很快,王某也在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几天后,郑某因病去世。其家人悲伤之余,给工作组打来电话告知情况,希望买家能在协议规定的期限内支付补偿款,这也是郑某生前一直挂念的事情。拆迁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一定会继续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帮助老郑了却最后的心愿。

  情动“外地兵团”

  澥浦古镇是甬商发源地之一,外出经商人数之众,在宁波帮中罕见。这次列入澥浦老集镇拆迁的261户家庭中,40%的户主常年住在外地,其中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经商后迁居的占15%。面对如此众多的“外地兵团”,工作人员更多了一份操劳。

  有一户拆迁户祖辈起就迁居上海,澥浦的老宅闲置多年。如今面临拆迁,工作人员只能通过电话与他们联系。该户是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意见不统一,对拆迁细节非常关注。负责这户人家的工作人员,耐着性子一条条解释,每次通话都在半小时以上,以至于那段时间一百元话费都用不到三天。“打电话打到耳热头痛,左耳换到右耳,又从右耳换到左耳。”这位工作人员说。

  工作人员耐心解释,这一拆迁户终于表态,国庆期间回澥浦签合同。那几天,工作人员放弃期待已久的度假计划。考虑到签约的人中有近80岁的老人,他们用私家车到宁波车站将其一家接到澥浦,订好旅馆,还准备了点心……但临签约时,这户人家又犹豫了,还拿出相关法律法规证明其要求的合理性。工作人员不急不躁,推心置腹地解释政策法规,花了4个半天的时间,将我区与他们所了解的上海拆迁政策的差异讲解清楚,帮他们化解了最后的一点疑虑。最终,老太太在拆迁合同上签了字。

  老太太的长子说:“父辈移居上海后,和澥浦老家的联系不多,现在你们的热心和诚意让我们对老家又多了一份亲切。”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