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鄞州
“草根团队”的生存之道
看张家潭村文艺队的持续发展之路
稿源: 鄞州新闻网   2011-11-19 10:42:47报料热线:81850000

  有这样一个文艺团队,演员由村民自发组成,从10人发展到50人,凭着兴趣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结果却一路进省城、去世博、参加中国越剧艺术节,在全市乃至全省声名鹊起。

  团队有执照、有法人代表,配备了团长、副团长、会计和出纳,从小打小闹的自娱自乐,到向“正规军”靠拢……

  它就是古林镇张家潭村文艺队,这个“草根团队”有演出补贴,每年演出二三十场。通过演出,“赚”来了服装、道具。

  近日,记者来到张家潭村,探访了这个让人啧啧称奇的农村业余文艺团队。

  刚进村,远处就传来阵阵悦耳动听的戏曲唱腔和乐器伴奏声,团长张高良说,他们刚收到鄞东地区的演出邀请,正在加紧排练。

  张家潭村文艺队成立于2004年4月。当时,几名喜欢唱唱跳跳的村民聚在一起,自编自演了一些宣传安全常识、邻里关系的小品、快板,每晚在村头农贸市场空地上表演。渐渐地,他们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相继策划排演了《五女拜寿》、《状元与乞丐》和《何文秀》等越剧大戏。

  当晚排练原本从7时开始,但6时左右,队员们就来到了村委会,自觉地练起了手法、走步,张高良则和演奏队摆起了乐器架子。

  虽然是一个业余团队,但运作成本并不低:搭台每次2000元,一年需1万多元;今年新增添了7000元的服装、道具;每场演出每名演职人员补贴50元,一年大概也要5万元,零零散散加起来,估计也要八九万元。“文艺队刚成立时,各种费用全靠政府扶持和企业赞助。”张高良说,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每名演员都凭着一腔热情在排练、表演,如果还要到处拉赞助,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一定要有好戏,让大家抢着来请我们演出。”队员们达成共识后,请来了鄞州越剧团退休导演陈冠厚任指导老师,每星期二、四、六、日晚上,按照专业剧团的要求排练。这些没有一点基本功的农民,从零开始学习“手、眼、身、法、步”。陈冠厚回忆说:“从唱腔、表演到乐队,每一个细节我都是手把手地教,而队员们也非常刻苦,白天忙于工作,晚上集中排练,平时还抽空听磁带、背台词,学习精神很感人。”

  就这样,2007年7月5日晚上,文艺队第一次走进宁波逸夫剧院演出,成为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登上一流专业演出场所的农民演出团体;2008年11月,在杭州胜利剧院演出越剧《五女拜寿》,开创了鄞州农民业余剧团送戏进省城的先河;2010年8月,参加“与世博同行”鄞州地方戏展演,在上海兰心剧院上演越剧《状元与乞丐》,同年11月,作为我区唯一入选参加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的业余农村剧团在中山广场演出。越剧演员、区戏剧家协会会长邬月星曾这样评价:“他们的演出水准已经可与专业演出团体相媲美。”

  有了好戏,就不愁经济来源。如今,文艺队基本靠演出生存。张高良算了一笔收支账:作为区甲级团队,参加“天天演”,每场收入4500元,今年已演了10场,收入4.5万元;每年还有其他各类商业演出十多场,价格从原来的每场3000元涨到了4500元,大概又有5万元的收入。一年近十万元的收入,可维持基本开支。

  进城演出多了,队员们的眼界宽了,对自身的要求也更高了。“一有空,我们就会想,哪个环节、哪个动作能做得更完美一点,演出时能更好看一些。”队员王静娟说,“看到观众热烈鼓掌时,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队员们的热诚和敬业换来了骄人的成绩,但张高良想得还很长远:虽然文艺队才成立7年多,不过新老接替的问题早在考虑之列,演员的平均年龄也从45岁左右下降到了35岁左右,“有钱有人,文艺队就能一直办下去。”

编辑: 刘夏妍纠错:171964650@qq.com

“草根团队”的生存之道

看张家潭村文艺队的持续发展之路

稿源: 鄞州新闻网 2011-11-19 10:42:47

  有这样一个文艺团队,演员由村民自发组成,从10人发展到50人,凭着兴趣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结果却一路进省城、去世博、参加中国越剧艺术节,在全市乃至全省声名鹊起。

  团队有执照、有法人代表,配备了团长、副团长、会计和出纳,从小打小闹的自娱自乐,到向“正规军”靠拢……

  它就是古林镇张家潭村文艺队,这个“草根团队”有演出补贴,每年演出二三十场。通过演出,“赚”来了服装、道具。

  近日,记者来到张家潭村,探访了这个让人啧啧称奇的农村业余文艺团队。

  刚进村,远处就传来阵阵悦耳动听的戏曲唱腔和乐器伴奏声,团长张高良说,他们刚收到鄞东地区的演出邀请,正在加紧排练。

  张家潭村文艺队成立于2004年4月。当时,几名喜欢唱唱跳跳的村民聚在一起,自编自演了一些宣传安全常识、邻里关系的小品、快板,每晚在村头农贸市场空地上表演。渐渐地,他们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相继策划排演了《五女拜寿》、《状元与乞丐》和《何文秀》等越剧大戏。

  当晚排练原本从7时开始,但6时左右,队员们就来到了村委会,自觉地练起了手法、走步,张高良则和演奏队摆起了乐器架子。

  虽然是一个业余团队,但运作成本并不低:搭台每次2000元,一年需1万多元;今年新增添了7000元的服装、道具;每场演出每名演职人员补贴50元,一年大概也要5万元,零零散散加起来,估计也要八九万元。“文艺队刚成立时,各种费用全靠政府扶持和企业赞助。”张高良说,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每名演员都凭着一腔热情在排练、表演,如果还要到处拉赞助,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一定要有好戏,让大家抢着来请我们演出。”队员们达成共识后,请来了鄞州越剧团退休导演陈冠厚任指导老师,每星期二、四、六、日晚上,按照专业剧团的要求排练。这些没有一点基本功的农民,从零开始学习“手、眼、身、法、步”。陈冠厚回忆说:“从唱腔、表演到乐队,每一个细节我都是手把手地教,而队员们也非常刻苦,白天忙于工作,晚上集中排练,平时还抽空听磁带、背台词,学习精神很感人。”

  就这样,2007年7月5日晚上,文艺队第一次走进宁波逸夫剧院演出,成为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登上一流专业演出场所的农民演出团体;2008年11月,在杭州胜利剧院演出越剧《五女拜寿》,开创了鄞州农民业余剧团送戏进省城的先河;2010年8月,参加“与世博同行”鄞州地方戏展演,在上海兰心剧院上演越剧《状元与乞丐》,同年11月,作为我区唯一入选参加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的业余农村剧团在中山广场演出。越剧演员、区戏剧家协会会长邬月星曾这样评价:“他们的演出水准已经可与专业演出团体相媲美。”

  有了好戏,就不愁经济来源。如今,文艺队基本靠演出生存。张高良算了一笔收支账:作为区甲级团队,参加“天天演”,每场收入4500元,今年已演了10场,收入4.5万元;每年还有其他各类商业演出十多场,价格从原来的每场3000元涨到了4500元,大概又有5万元的收入。一年近十万元的收入,可维持基本开支。

  进城演出多了,队员们的眼界宽了,对自身的要求也更高了。“一有空,我们就会想,哪个环节、哪个动作能做得更完美一点,演出时能更好看一些。”队员王静娟说,“看到观众热烈鼓掌时,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队员们的热诚和敬业换来了骄人的成绩,但张高良想得还很长远:虽然文艺队才成立7年多,不过新老接替的问题早在考虑之列,演员的平均年龄也从45岁左右下降到了35岁左右,“有钱有人,文艺队就能一直办下去。”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刘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