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奉化
奉化栖霞坑村村中晚清古宅岌岌可危
稿源: 奉化日报   2011-11-21 11:30:20报料热线:81850000

■记者 张 巍

  溪口栖霞坑古称桃花坑。村从董村进,西通余姚唐田,是原新昌、余姚通往奉化、宁海的“唐诗之路”,也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村中有古廊桥、石拱桥、庵堂、庙宇,还有大量晚清风格的古建筑群。

  连续不断的冬雨,让通往栖霞坑的浒溪线奉化段改造路面变得泥泞不堪。几天前,记者驱车从市区出发,过溪口银凤度假村不久,就驶上蜿蜒起伏的改造公路,一路颠簸前行,一个钟头过后终于来到了栖霞坑。

  走进栖霞坑村,精雕细镂的门窗,参差有序的马头墙,仿佛让人回到百余年前的清朝村落。但村中古宅的现实是:有的墙体倾斜,产生裂缝;有的屋顶损毁、漏雨;有的古屋虫蛀严重,濒临倒塌。

  在村口,一幢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造的古祠堂“式谷堂”部分倒塌,堂内荒草断砖满地,但残留的雕梁画栋却清晰可见。残迹之中,由光绪进士孙锵(1856—1933)书的碑记保存完好。在村中,原有着巍峨石雕大门的太原阊门,因1997年的一场大火,只剩下一片残骸。

  查看古宅现状时,66岁的周朝娣将记者领进家中。这是一幢有着百年历史的木质结构古宅,从西到东共有6间房,每间是一户人家,周朝娣的家位于西边第2间。由于邻居相继离村,现在整幢古宅就只剩下周朝娣一个人。西边第一间的主人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搬至别处生活,其房屋年久失修,屋顶坍塌出现漏洞,每逢雨天,雨水就会从漏洞流进周朝娣家中,让她苦不堪言。为防止邻居家的房屋出现大面积坍塌牵连自家住所,周朝娣只能用几根木桩顶住邻居家的门梁作临时应急。

  村会计王葵阳告诉记者,像周朝娣这样的情况村里还有约30户人家,住的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真正离村在外生活的人,不会为了古宅漏雨特地回村修缮。留在村里的老人没有经济来源,要靠子女在外打工寄钱度日;有的靠雇人种植花木,收入也只能维持日常生活开销,手头拮据,根本谈不上修缮房屋。”

  有经济能力的村民想要重新修建古宅,却因村中道路狭窄,车辆无法进入,水泥、木材都要用肩挑,也让他们很犯难。为了解决村民修房困难,村里原打算加宽道路,可拆掉沿溪80多个茅厕后,由于缺乏造路资金,村民无奈只好在拆掉茅厕的地方种上花木。“我们也不想让祖宗留下的东西败在我们手中,村干部虽然想尽办法四处筹钱,却也只是杯水车薪。”今年82岁的老书记王孝仁对记者说,他很想对古村进行整体规划、规模修缮、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可没钱这一切只能是空想。采访中,村民们也都渴望有识之士来投资,开发旅游,让栖霞坑古村风貌长久保存下去。

  记者感言

  破败的古村遗韵令人伤感。古村落既是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生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把保护古村落列入发展规划,提供有效保护;同时还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和创新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切实保护古村落形态、自然环境、传统风貌以及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让它们古韵长存、永续利用,为后人留下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根。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奉化栖霞坑村村中晚清古宅岌岌可危

稿源: 奉化日报 2011-11-21 11:30:20

■记者 张 巍

  溪口栖霞坑古称桃花坑。村从董村进,西通余姚唐田,是原新昌、余姚通往奉化、宁海的“唐诗之路”,也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村中有古廊桥、石拱桥、庵堂、庙宇,还有大量晚清风格的古建筑群。

  连续不断的冬雨,让通往栖霞坑的浒溪线奉化段改造路面变得泥泞不堪。几天前,记者驱车从市区出发,过溪口银凤度假村不久,就驶上蜿蜒起伏的改造公路,一路颠簸前行,一个钟头过后终于来到了栖霞坑。

  走进栖霞坑村,精雕细镂的门窗,参差有序的马头墙,仿佛让人回到百余年前的清朝村落。但村中古宅的现实是:有的墙体倾斜,产生裂缝;有的屋顶损毁、漏雨;有的古屋虫蛀严重,濒临倒塌。

  在村口,一幢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造的古祠堂“式谷堂”部分倒塌,堂内荒草断砖满地,但残留的雕梁画栋却清晰可见。残迹之中,由光绪进士孙锵(1856—1933)书的碑记保存完好。在村中,原有着巍峨石雕大门的太原阊门,因1997年的一场大火,只剩下一片残骸。

  查看古宅现状时,66岁的周朝娣将记者领进家中。这是一幢有着百年历史的木质结构古宅,从西到东共有6间房,每间是一户人家,周朝娣的家位于西边第2间。由于邻居相继离村,现在整幢古宅就只剩下周朝娣一个人。西边第一间的主人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搬至别处生活,其房屋年久失修,屋顶坍塌出现漏洞,每逢雨天,雨水就会从漏洞流进周朝娣家中,让她苦不堪言。为防止邻居家的房屋出现大面积坍塌牵连自家住所,周朝娣只能用几根木桩顶住邻居家的门梁作临时应急。

  村会计王葵阳告诉记者,像周朝娣这样的情况村里还有约30户人家,住的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真正离村在外生活的人,不会为了古宅漏雨特地回村修缮。留在村里的老人没有经济来源,要靠子女在外打工寄钱度日;有的靠雇人种植花木,收入也只能维持日常生活开销,手头拮据,根本谈不上修缮房屋。”

  有经济能力的村民想要重新修建古宅,却因村中道路狭窄,车辆无法进入,水泥、木材都要用肩挑,也让他们很犯难。为了解决村民修房困难,村里原打算加宽道路,可拆掉沿溪80多个茅厕后,由于缺乏造路资金,村民无奈只好在拆掉茅厕的地方种上花木。“我们也不想让祖宗留下的东西败在我们手中,村干部虽然想尽办法四处筹钱,却也只是杯水车薪。”今年82岁的老书记王孝仁对记者说,他很想对古村进行整体规划、规模修缮、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可没钱这一切只能是空想。采访中,村民们也都渴望有识之士来投资,开发旅游,让栖霞坑古村风貌长久保存下去。

  记者感言

  破败的古村遗韵令人伤感。古村落既是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生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把保护古村落列入发展规划,提供有效保护;同时还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和创新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切实保护古村落形态、自然环境、传统风貌以及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让它们古韵长存、永续利用,为后人留下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根。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