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四川昭觉县民族重点寄宿制小学和昭觉县工农兵小学做支教老师的王辰每天要打近百个电话,以给孩子们募集到一件过冬的棉衣。
王辰和杨大鹏都是浙大的研究生,他俩分别来自宁波海曙区和慈溪市。今年8月他们参加了浙江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和他们一起去的,还有另外4名来自其他地区的研究生。随着冬季的来临,王辰和杨大鹏他们正在发动“微·暖”计划。“在昭觉支教看到很多孩子拥有梦想却困难重重,一件保暖的冬衣对他们来说也有些遥远。‘微·暖’计划就是给孩子们募捐冬衣,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温暖的冬天!”昨天下午,杨大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孩子们每月生活费20元,一天只吃两餐饭
据王辰介绍,昭觉是典型的民族(彝族)聚居贫困县,发展缓慢,去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2379元,地方财政收入3750万元。
他现在要教四五两个年级的科学和英语,有16个班,近1000名学生。“在那里最不适应的是饮食、气候,还有从一个学生到一个支教老师角色的转换”。
在过去的近3个月时间里,王辰和杨大鹏及另外4名老师走遍了县城6所学校,并走访了龙恩乡、城北乡的中心校和村小,深入了解调研教学情况和学生家庭状况。
“昭觉”二字,在彝语中意为“坝子上的山鹰”。然而,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将这山鹰的故乡深掩在大凉山的腹地。王辰告诉记者,昭觉的贫穷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他们走访的龙恩乡中心校是一所半寄宿半走读的学校:全校目前有296个学生,其中180人住校。学校门口立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一周菜谱:早餐9:00,晚餐5:30,没有午餐,而且只有周一晚饭有荤菜——回锅肉。校长沙马伍和告诉他们,这里的寄宿制孩子每个月要交20元的生活费,但是只有不到30%的孩子能付得起这个钱。很多孩子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从家里带土豆、玉米来抵。也是因为资金问题,学校中午没有安排午餐,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吃午饭,或者吃早上出门时从家里带来的冷洋芋、苦荞粑粑。这里是深山,冬天异常寒冷,洋芋和粑粑常常冻出霜花。在孩子们眼里,每周一都是节日,因为他们有肉吃。
沙马日哈今年12岁,是龙恩中心校五年级学生。他父亲在他9岁时病逝,随后母亲改嫁,他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跟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爷爷奶奶今年60多岁,平常就靠爷爷打零工、奶奶种点地来糊口。虽然家里困难,但是沙马日哈学习非常努力用功,经常考年级第一名。为了能每天回家帮爷爷奶奶做点家务,懂事的沙马日哈每天都带着弟弟妹妹走读于家校之间,即使晴天路好走也要走一个多小时。他说,他不觉得苦,他要努力读书。他还在笔记本上一笔一画地写下自己的理想:“我长大以后要挣大钱帮助穷人。”
在昭觉工农兵小校做老师的杨大鹏对记者说,在支教的过程中,他们和许多当地的孩子及家长成了朋友,也从另一个层面读懂了别人看不到的现实。并利用浙江大学的资源,向浙江的好心人发出求助,请他们帮帮这里的孩子。其中宁波的一家企业,看到他们的求助信后,已累计给那里的孩子捐助了30多万元。还有,他们还募集到了不少学习用品,谈起这些,他们都很开心。在他们的努力下,共有100多名学生得到了资助。他们有一个想法,在支教的一年中,要发动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资助1000名当地的孩子。“宁波经济发达,爱心人士多,这是我们最大的依托和资源。”王辰说。
想给孩子们送一件过冬的棉衣
王辰说,他们现在发动的“微·暖”计划是出于一次家访,吉布尼哈有一个庞大的家庭:他和妻子共同抚养着9个孩子:其中4个是自己的亲生骨肉;2个是艾滋孤儿,父母双亡,举目无亲;2个是留守儿童,父母出去打工三四年没有回来;还有一个是吉布妹妹的孩子,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寄养在吉布家里。9个孩子中有8个已经上学,从学前班到高中三年级。“现在天冷了,我们发现,他们不但没有过冬的棉衣,连鞋子也没有。而昭觉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王辰说。
当问起为什么要领养这么多孩子,吉布尼哈说如果不养他们就死了。王辰在家访中还得知,这个庞大的家庭,竟从没拍过照片,更不用提全家福。于是,特地为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而这,也是他们家第一张全家福。离开时,他看到两个孩子光脚在已经有些冷的地上跑,“等天冷了就给娃娃穿上。这是他哥哥穿过的。如果穿得早了,怕穿坏了,过不去这个冬天。”孩子的妈妈边说边指向墙角的一双已经破了的棉鞋。
“我们从9月份发起活动,现在已经收到了旧衣物有20吨,但大部分都是夏春季节时穿的。现在天冷了,我们想给孩子们募集一些新的棉衣和鞋子。我们采用志愿接力的方式传承,因此我们的项目都会保持延续性,我们离开后会有第十四届支教团的同学承接我们的工作。”杨大鹏告诉记者。
宁波晚报记者边城雨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