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三中“电子书包”教学现场(上图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下图是学生在电脑上看到的演示)。 记者 王鹏 摄
中国宁波网讯 如果物理实验的步骤没有看清楚,怎么办?利用“电子书包”技术,同学们可以反复地观察实验过程。学生对学过或正在学的知识掌握了多少?利用“电子书包”技术,教师可以立即知道。
昨天下午4点左右,宁波三中高二(4)班在“电子书包教室”里,上了一堂物理课,体验一种全新的教学工具——“电子书包”。据了解,此前我市已有几所小学和初中尝试“电子书包”,而在高中里尝试“电子书包”,这还是第一次。
据在现场指导的一位上海专家称,目前,全国在高中里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教学的,宁波也是第一个。
现场>>>
师生互动增多 上课积极性提高
昨日下午3时30分左右,宁波三中女教师徐丽海走进“电子书包教室”,作课前的准备。此时,同学们的课桌上已竖放着一台台类似平板电脑的“电子书包”终端。4点左右,高二(4)班的物理课开始了。
这节课上的内容是关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徐老师先放了一段录像,“动车、吹风机、电风扇、录音机……”,从这些看似无关的物品中,寻找它们的共同点,然后导入这一课。
整节课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的实验环节。徐老师做实验时,课堂上的摄取设备就把实验的过程即时记录下来,并在教室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徐老师可以把实验的过程画面,实时发送到每位同学面前的终端上,让同学们慢慢地、一边又一边地回放,直到完全弄懂为止。
在作业环节,同学们还能自己动手在终端里做物理实验,一旦操作错误,终端还会有提示,直到正确解答为止。同学们做客观题作业时的正确率,也能及时在大屏幕上反映出来。
一位同学告诉记者:“与原来传统的上课相比,最大的好处是通过图解、动画等直观的形式,让原来比较难懂的一些知识点,可以学得更快更轻松了。”
瓶颈>>>
网络平台和教学软件都没有
“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必然有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那么,如果现阶段要在宁波进一步的推广实施,会遇到什么样的瓶颈问题呢?
据宁波三中有关负责人介绍,一个“电子书包教室”的投入需要30万~40万元,目前,宁波三中的“电子书包”仅限于这个“电子书包教室”。而由于尚未与电信营运商合作,因此,学生家里找不到“电子书包”的网络平台,无法正常使用。
除了资金和设备的制约外,最大的一个制约还在于缺乏配套的教学软件。由于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高中利用“电子书包”上课,因此,没有相关的经验可学。要利用“电子书包”上课的教师,必须自己制作适合“电子书包”教学的课件,而制作适合“电子书包”教学的课件,与现阶段制作PPT课件相比,难度要大得多。因此,从事研究“电子书包”的何积丰院士,昨日在宁波三中观摩现场作点评时表示,目前,试用“电子书包”过程中,教师反对的声音最多。因此,要想把这一工作做好,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最为关键。
宁波市学校装备管理与电化教育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电子书包”的学习模式是个全新探索,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应配套的电子教材出版,发展和推广“电子书包”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外部的硬件条件还不成熟,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化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关新闻>>>
宁波19所中小学
参与长三角千所学校网络结对
昨日上午,宁波三中、宁波惠贞书院、鄞州区实验小学、江东实验小学等宁波市15所学校,在宁波举行的长三角千所学校网络结对活动中,分别与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各一所学校,结成网络对子学校。至此,宁波市共有19所学校,加入了长三角学校网络结对活动。
据了解,长三角学校网络结对活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浙江、江苏和上海两省一市启动。为实现三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跨地区战略性协作,实现长三角教育的联动发展,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和上海市电化教育馆、江苏省电化教育馆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中国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共同开发、优秀教学课例合作编制、数字化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共享、千所学校网络结对等四个任务。首批试点学校两省一市各10所,其中宁波4所。这次两省一市中各有100所中小学,累计300所,其中宁波市15所。
这些结对的学校在具体运行中,都将自己的资源共享到网站平台,共同开展网络教研、互动评课、远程课堂教学等线上交流活动,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
另悉,宁波市自2005年全面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以来,通过创新理念,强化规划,加大投入,开展应用,形成机制,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东南商报记者 毛信意
编辑: 张赛霞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