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余姚梁堰村工业污泥里"淘金" 口袋鼓了环境差了
稿源: 东南商报   2011-11-28 06:42:17报料热线:81850000

  多年的臭味“已让村民麻痹”

  50多岁的梁堰村村民阿海在村里开了家小店,小店旁边就是一条小河。如果不是河水太臭,小店门口绝对是闲坐聊天的好去处,然而,现实却是即使在冬天,小店的窗户他也不敢轻易打开。

  小河的水是墨黑色的,上面还漂浮着一层油渍,虽然已近冬天,河水的臭气依然非常明显。“现在好多了,夏天的时候,那臭气还要重,还要难闻,河水还会冒泡,旁边的人家根本就不能开窗户。”阿海说,“相比于以前烧炭炼铜的烟尘和臭气,现在这点臭味已经好多了,村民们似乎也麻痹了。”

  阿海以前以种田为生,收入不多。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出现了“拷破厂”,以拆设备里的铜为业;80年代中后期,村里冒出了好多铜棒加工厂,都是其他地方的人跑到他们村里来开的。因为生意好、有赚头,很多村民纷纷放弃农耕,开起了家庭小作坊,他也是在那时候开办小作坊的。最多的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办厂。

  炼铜的烟尘、拉丝的噪声给村民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因为好赚钱,村民们选择了容忍。在村民们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污染也随之而来。那时,因为排放的污水和浓烟,附近山上的植物变成了黑颜色,许多田地种不出庄稼,天空也常是灰蒙蒙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村民的环保意识觉醒,有村民开始干预,要求改变这些落后的工艺,保护村民的生存环境。

  大概从2005年开始,政府痛下决心,要求拆掉烧焦炭的炉子,换成电炉,并加装改造设施,达不到这一要求的,一律关门停业。他与不少村民一样,就是在那个时候洗手不干的。阿海说,这些年,靠着这种简单的工艺,他确实赚了不少钱,同种田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也承认,大量的工业污泥拉到这里加工,对环境的危害大,工业污泥里的铜、硫等有害残留物流到河里、埋在土里,时间长了,人们肯定要为此埋单付出代价的。

  经济发展和环保的博弈一直存在

  时至今日,虽然冒着黑烟的烟囱不复存在了,但梁堰村依然是工业污泥的集散地,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向环保部门投诉,要求所有涉及工业污泥的加工点搬离该村。

  可这些诉求至今还没有一个结果。“你看到吗,好多厂子都是关着的,其实他们都在里面加工。环保部门的人来了,他们关门歇业,人一走,他们又开工了。为了钱,他们啥法子都想得出来。再说,做了这么多年,方方面面也有关系了,不是说关就能关的。”说起村里的工业污泥为何如此之多,一老大爷一语点出了其中的奥秘。

  据该村民介绍,2009年的时候,他们又向余姚环保部门投诉,当时环保部门答复说:“我局对此问题一直很关心,已于2008年开始进行集中整治,现阶段熔炼企业已由原来37家整治关停到20家。这20家企业全部采用电炉加温,并安装了相应的布袋防尘措施,而冶炼企业还在制定相应的整冶方案,请耐心等待。”

  对此答复,村民并不满意。在他们看来,随着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改变该村利用工业污泥粗加工的现状,还村民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

  东南商报记者 程鑫/文 王鹏/摄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余姚梁堰村工业污泥里"淘金" 口袋鼓了环境差了

稿源: 东南商报 2011-11-28 06:42:17

  多年的臭味“已让村民麻痹”

  50多岁的梁堰村村民阿海在村里开了家小店,小店旁边就是一条小河。如果不是河水太臭,小店门口绝对是闲坐聊天的好去处,然而,现实却是即使在冬天,小店的窗户他也不敢轻易打开。

  小河的水是墨黑色的,上面还漂浮着一层油渍,虽然已近冬天,河水的臭气依然非常明显。“现在好多了,夏天的时候,那臭气还要重,还要难闻,河水还会冒泡,旁边的人家根本就不能开窗户。”阿海说,“相比于以前烧炭炼铜的烟尘和臭气,现在这点臭味已经好多了,村民们似乎也麻痹了。”

  阿海以前以种田为生,收入不多。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出现了“拷破厂”,以拆设备里的铜为业;80年代中后期,村里冒出了好多铜棒加工厂,都是其他地方的人跑到他们村里来开的。因为生意好、有赚头,很多村民纷纷放弃农耕,开起了家庭小作坊,他也是在那时候开办小作坊的。最多的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办厂。

  炼铜的烟尘、拉丝的噪声给村民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因为好赚钱,村民们选择了容忍。在村民们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污染也随之而来。那时,因为排放的污水和浓烟,附近山上的植物变成了黑颜色,许多田地种不出庄稼,天空也常是灰蒙蒙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村民的环保意识觉醒,有村民开始干预,要求改变这些落后的工艺,保护村民的生存环境。

  大概从2005年开始,政府痛下决心,要求拆掉烧焦炭的炉子,换成电炉,并加装改造设施,达不到这一要求的,一律关门停业。他与不少村民一样,就是在那个时候洗手不干的。阿海说,这些年,靠着这种简单的工艺,他确实赚了不少钱,同种田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也承认,大量的工业污泥拉到这里加工,对环境的危害大,工业污泥里的铜、硫等有害残留物流到河里、埋在土里,时间长了,人们肯定要为此埋单付出代价的。

  经济发展和环保的博弈一直存在

  时至今日,虽然冒着黑烟的烟囱不复存在了,但梁堰村依然是工业污泥的集散地,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向环保部门投诉,要求所有涉及工业污泥的加工点搬离该村。

  可这些诉求至今还没有一个结果。“你看到吗,好多厂子都是关着的,其实他们都在里面加工。环保部门的人来了,他们关门歇业,人一走,他们又开工了。为了钱,他们啥法子都想得出来。再说,做了这么多年,方方面面也有关系了,不是说关就能关的。”说起村里的工业污泥为何如此之多,一老大爷一语点出了其中的奥秘。

  据该村民介绍,2009年的时候,他们又向余姚环保部门投诉,当时环保部门答复说:“我局对此问题一直很关心,已于2008年开始进行集中整治,现阶段熔炼企业已由原来37家整治关停到20家。这20家企业全部采用电炉加温,并安装了相应的布袋防尘措施,而冶炼企业还在制定相应的整冶方案,请耐心等待。”

  对此答复,村民并不满意。在他们看来,随着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改变该村利用工业污泥粗加工的现状,还村民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

  东南商报记者 程鑫/文 王鹏/摄

首页  上一页  [1]  [2]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