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余姚
泗门镇谢家路村"农家书屋"让农民实现"双丰收"
稿源: 余姚新闻网   2011-11-29 11:13:25报料热线:81850000

  余姚新闻网讯 (记者 胡瑾中)每当周末,泗门镇谢家路村“农家书屋”里的人特别多。“我每周总要来几次,看看报纸,翻翻杂志,再借几本书回家。像这本解析《红楼梦》的书,有350多页,静下心来,几天就可看完。”今年65岁的村民沈登尧,是这儿的常客。他说,《红楼梦》全集已看过五遍,这次找到一本《话说〈红楼梦〉中人》,很高兴,就打算把它借回家阅读。

  谢家路村“农家书屋”共有图书6000多册,作为市流动图书馆服务点,每年还能增加500册的图书,并且每半年更换一次。同时,该村还在各自然村设立4个固定的文化点,每个点可提供500册左右的图书,这样一来,对于全村4500多名村民来说,人均图书拥有量已经超过两本。

  “走,到‘农家书屋’看书去!”如今,阅读已成为当地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选择。谢家路村“农民书屋”借书登记册上的信息显示,几乎每天都有村民来借书。“农家书屋”的建成,使乡村变得书香馥郁,村民有了“书卷气”。谢家路村党委副书记奕建萍说:“‘农家书屋’吸引了广大村民来看书,村里酗酒、搓麻将的人自然减少了。通过阅读和学习,村民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现在村中婆媳、邻里等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社会和家庭更加和谐。”

  黄家埠镇横塘村潘嘉森家的“农家书屋”,被村民公认为“致富加油站”、“开心农场”。12年前,他从自己有限的退休工资中掏出3万元,在自家院落里自费办起了“农家书屋”。 在“农家书屋”里,潘嘉森除收集制作了“植棉文化”、“梅园文化”、“围涂文化”、“长寿文化”等几十本剪贴资料簿外,还成功策划了一次“桃梨会”,请村里的种植能手为村民传授果树嫁接技术,让村民受益匪浅。每逢周五上午,潘嘉森就要组织举行“农家书屋读书会”,每逢节假日,他还组织举办故事会、茶话会、小展览等活动。小小的“农家书屋”,让村民们学到了科学技术,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送金山银山,不如送一座“书山”。作为政府一项公共文化惠民工程,近年来,“农家书屋”随着我市村落文化宫的普及在全市各地遍地开花。从2003年开始,我市在各行政村建设村落文化宫时,要求特级文化宫的图书不少于3000册,一、二、三级文化宫图书分别不少于2000册、1000册和500册,并明确要求根据农村实际添置适合农民阅读的农技、法律、科普等书籍。通过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如今“农家书屋”枝繁叶茂,在全市263个行政村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下一步,除了加强对‘农家书屋’的建设、指导、管理外,我市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做好‘农家书屋’专项资金的使用。”昨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中央财政‘农家书屋’奖励资金已下拨,我们针对农民群众的生活、生产需求,选配了一批农业技术、文化教育、生活科技、时政法律等方面的书籍,委托市新华书店统一组织采购并分发到全市乡镇、街道的各个行政村,切实做到专款专用,真正让‘农家书屋’成为广大农民提高致富本领和自身素质的‘精神家园’。”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泗门镇谢家路村"农家书屋"让农民实现"双丰收"

稿源: 余姚新闻网 2011-11-29 11:13:25

  余姚新闻网讯 (记者 胡瑾中)每当周末,泗门镇谢家路村“农家书屋”里的人特别多。“我每周总要来几次,看看报纸,翻翻杂志,再借几本书回家。像这本解析《红楼梦》的书,有350多页,静下心来,几天就可看完。”今年65岁的村民沈登尧,是这儿的常客。他说,《红楼梦》全集已看过五遍,这次找到一本《话说〈红楼梦〉中人》,很高兴,就打算把它借回家阅读。

  谢家路村“农家书屋”共有图书6000多册,作为市流动图书馆服务点,每年还能增加500册的图书,并且每半年更换一次。同时,该村还在各自然村设立4个固定的文化点,每个点可提供500册左右的图书,这样一来,对于全村4500多名村民来说,人均图书拥有量已经超过两本。

  “走,到‘农家书屋’看书去!”如今,阅读已成为当地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选择。谢家路村“农民书屋”借书登记册上的信息显示,几乎每天都有村民来借书。“农家书屋”的建成,使乡村变得书香馥郁,村民有了“书卷气”。谢家路村党委副书记奕建萍说:“‘农家书屋’吸引了广大村民来看书,村里酗酒、搓麻将的人自然减少了。通过阅读和学习,村民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现在村中婆媳、邻里等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社会和家庭更加和谐。”

  黄家埠镇横塘村潘嘉森家的“农家书屋”,被村民公认为“致富加油站”、“开心农场”。12年前,他从自己有限的退休工资中掏出3万元,在自家院落里自费办起了“农家书屋”。 在“农家书屋”里,潘嘉森除收集制作了“植棉文化”、“梅园文化”、“围涂文化”、“长寿文化”等几十本剪贴资料簿外,还成功策划了一次“桃梨会”,请村里的种植能手为村民传授果树嫁接技术,让村民受益匪浅。每逢周五上午,潘嘉森就要组织举行“农家书屋读书会”,每逢节假日,他还组织举办故事会、茶话会、小展览等活动。小小的“农家书屋”,让村民们学到了科学技术,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送金山银山,不如送一座“书山”。作为政府一项公共文化惠民工程,近年来,“农家书屋”随着我市村落文化宫的普及在全市各地遍地开花。从2003年开始,我市在各行政村建设村落文化宫时,要求特级文化宫的图书不少于3000册,一、二、三级文化宫图书分别不少于2000册、1000册和500册,并明确要求根据农村实际添置适合农民阅读的农技、法律、科普等书籍。通过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如今“农家书屋”枝繁叶茂,在全市263个行政村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下一步,除了加强对‘农家书屋’的建设、指导、管理外,我市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做好‘农家书屋’专项资金的使用。”昨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中央财政‘农家书屋’奖励资金已下拨,我们针对农民群众的生活、生产需求,选配了一批农业技术、文化教育、生活科技、时政法律等方面的书籍,委托市新华书店统一组织采购并分发到全市乡镇、街道的各个行政村,切实做到专款专用,真正让‘农家书屋’成为广大农民提高致富本领和自身素质的‘精神家园’。”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