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宁海
墨韵国风·静水深流
——香港“潘天寿艺术回顾展”暨宁海赴港文化交流侧记
稿源: 宁海新闻网   2011-12-03 15:22:05报料热线:81850000

静水深流,大师精神悠远绵长

  “潘天寿艺术回顾展”自然是一场艺术的盛宴,然而,对于很多业内人士来说,它还是一次缅怀,是对“中国画传统意义上最后的大师”的深切缅怀。这种缅怀,不仅是艺术层面上的,更是精神层面上的。

  潘天寿在艺术上的造诣处于崇山峻岭之巅,用许江的话来说,每次站在其作品面前都会受到视觉上的洗礼和心灵上的震撼,仿佛高崖在天。他评价,潘天寿画作的可贵处第一在于“骨气”,第二在于“雄浑”,第三在于“沉郁”:“他的笔下,每一块石头,每一片荷叶都蕴含着浩然之气”;“每一次谈到雄浑,首先想到的就是潘老的绘画”;“其对生命和艺术的一往情深,作品中那种沉郁的诗性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以艺术作品传达出浩然国风的人不多,潘老是其中一个!”

  这是一个美院之长对已故大师发自肺腑的敬仰。而作为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的曾德成则以这样满含崇敬的口吻钦赞:“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节普遍宣扬中西结合、甚至全盘西化的思潮下,潘氏提出了‘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的主张;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泛起蔑视民族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浪潮,传统中国书画更险遭扼杀,但他仍竭力维护传统,提出并推行中国画分科教学,并恢复书法课程,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和中国书画艺术教育的延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大公报》在报道此次展览开幕时,开首即以这样饱含深情的笔触写道:“曾经,落后与羸弱,我们饱受欺侮与侵袭;后来,为了进步与发展,我们学习西方否认传统;如今,重新回顾与审视,我们感激那些坚守传统的孤独行者。已故国画家、教育家潘天寿便是其中要员,他在西风东渐、漠视传统的二十世纪,身体力行地牢固抱持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书画艺术,并开创专业学院设立书法系的架构,令中国书画得以承传。”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向大家说起父亲潘天寿时,专门提到他对于“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主张的生动诠释:“这就像做衣服,做连衣裙的要把连衣裙做好,做旗袍的就要专心把旗袍做好。”潘天寿认为,中国人应该把属于自己传统的“旗袍”做好,你去做西方传统的“连衣裙”,做得再好也很难超越人家。

  潘天寿不是不知道西方绘画取得的成就,但他始终认为,中国艺术应该走自己的路,中国绘画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确保在未来的艺术之林有独特地位,也只有在传统的土壤中才让中国绘画自身走向现代。这是一代大师的远见卓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画事业发展的事实证明,他的见解不仅独到、深刻,而且走在时代的前列。许江认为,中国现代绘画发展至今,核心仍然是潘老的思想。

  然而,在当时“西风”凛冽,众人皆“醉”的情况下要保持独自清醒谈何容易,要默默坚守,其步履之艰辛,其精神上承受之压力更非常人所能想象。

  在艺术馆展览厅的一角,复原了潘天寿当年在中国美院执教时的书房样式。书房内的布置极其简朴,一张大画桌,两个书柜,几幅书画。潘公凯站在书房里,向媒体、观众深情回忆和描述当年父亲创作时的情景:“爸爸就是在这样朴素的书房内创作,生活也很朴素,像农民,看不出是院长或教授,就像普通的老头。他作画时,常常要把家人儿子都赶走,独自关起门来,静静的,或用毛笔,或用手指,细心琢磨如何落墨……他的人生就如创作时那样,专心却又寂寞。”

  在书房的墙壁上悬挂着潘天寿手书的条幅——“戒是无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以及书轴“田家有至乐,行客不知名”,概是其当时心境的写照,和他潜心修为、淡泊名利的见证。

 

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在复原的潘天寿书房里向媒体描述父亲当年创作的情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张赛霞纠错:171964650@qq.com

墨韵国风·静水深流

——香港“潘天寿艺术回顾展”暨宁海赴港文化交流侧记

稿源: 宁海新闻网 2011-12-03 15:22:05

静水深流,大师精神悠远绵长

  “潘天寿艺术回顾展”自然是一场艺术的盛宴,然而,对于很多业内人士来说,它还是一次缅怀,是对“中国画传统意义上最后的大师”的深切缅怀。这种缅怀,不仅是艺术层面上的,更是精神层面上的。

  潘天寿在艺术上的造诣处于崇山峻岭之巅,用许江的话来说,每次站在其作品面前都会受到视觉上的洗礼和心灵上的震撼,仿佛高崖在天。他评价,潘天寿画作的可贵处第一在于“骨气”,第二在于“雄浑”,第三在于“沉郁”:“他的笔下,每一块石头,每一片荷叶都蕴含着浩然之气”;“每一次谈到雄浑,首先想到的就是潘老的绘画”;“其对生命和艺术的一往情深,作品中那种沉郁的诗性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以艺术作品传达出浩然国风的人不多,潘老是其中一个!”

  这是一个美院之长对已故大师发自肺腑的敬仰。而作为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的曾德成则以这样满含崇敬的口吻钦赞:“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节普遍宣扬中西结合、甚至全盘西化的思潮下,潘氏提出了‘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的主张;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泛起蔑视民族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浪潮,传统中国书画更险遭扼杀,但他仍竭力维护传统,提出并推行中国画分科教学,并恢复书法课程,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和中国书画艺术教育的延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大公报》在报道此次展览开幕时,开首即以这样饱含深情的笔触写道:“曾经,落后与羸弱,我们饱受欺侮与侵袭;后来,为了进步与发展,我们学习西方否认传统;如今,重新回顾与审视,我们感激那些坚守传统的孤独行者。已故国画家、教育家潘天寿便是其中要员,他在西风东渐、漠视传统的二十世纪,身体力行地牢固抱持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书画艺术,并开创专业学院设立书法系的架构,令中国书画得以承传。”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向大家说起父亲潘天寿时,专门提到他对于“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主张的生动诠释:“这就像做衣服,做连衣裙的要把连衣裙做好,做旗袍的就要专心把旗袍做好。”潘天寿认为,中国人应该把属于自己传统的“旗袍”做好,你去做西方传统的“连衣裙”,做得再好也很难超越人家。

  潘天寿不是不知道西方绘画取得的成就,但他始终认为,中国艺术应该走自己的路,中国绘画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确保在未来的艺术之林有独特地位,也只有在传统的土壤中才让中国绘画自身走向现代。这是一代大师的远见卓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画事业发展的事实证明,他的见解不仅独到、深刻,而且走在时代的前列。许江认为,中国现代绘画发展至今,核心仍然是潘老的思想。

  然而,在当时“西风”凛冽,众人皆“醉”的情况下要保持独自清醒谈何容易,要默默坚守,其步履之艰辛,其精神上承受之压力更非常人所能想象。

  在艺术馆展览厅的一角,复原了潘天寿当年在中国美院执教时的书房样式。书房内的布置极其简朴,一张大画桌,两个书柜,几幅书画。潘公凯站在书房里,向媒体、观众深情回忆和描述当年父亲创作时的情景:“爸爸就是在这样朴素的书房内创作,生活也很朴素,像农民,看不出是院长或教授,就像普通的老头。他作画时,常常要把家人儿子都赶走,独自关起门来,静静的,或用毛笔,或用手指,细心琢磨如何落墨……他的人生就如创作时那样,专心却又寂寞。”

  在书房的墙壁上悬挂着潘天寿手书的条幅——“戒是无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以及书轴“田家有至乐,行客不知名”,概是其当时心境的写照,和他潜心修为、淡泊名利的见证。

 

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在复原的潘天寿书房里向媒体描述父亲当年创作的情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