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人在“不可回收垃圾箱”里拿出了许多可回收垃圾
“表面上是分类垃圾箱,而实际却与普通垃圾箱无异,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是‘一锅烩’。”前天,热心市民蔡大伯致电本报新闻热线反映说,中心城区设置了很多分类垃圾箱,但绝大多数箱内垃圾混放,所谓分类仅是虚设,根本无法实现分类的功能。
市民投放垃圾“一视同仁”
昨天,记者来到靖南大街,看到道路两侧均设置了分类垃圾箱。每组分类垃圾箱设有3个小箱,每个箱体上依次标示着“可回收垃圾”、“有害物”及“不可回收垃圾(或其它垃圾)”。
但记者从靖南大街与东谷路交汇处开始往西走,查看了几组垃圾箱,发现每组三个箱子的垃圾“内容”都差不多,根本没分类。有些“可回收物垃圾”箱体内夹杂着瓜核、果皮、烟头等不可回收垃圾,而“不可回收垃圾”箱体内则混杂着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甚至在“有害物”箱体内也塞满了其它垃圾。
在丹峰小区北出口的一个垃圾桶边,一个小姑娘把刚喝完的牛奶盒扔进“不可回收”垃圾桶。记者问她,知道垃圾要区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吗?她说不知道,平时自己丢垃圾一般就丢进离自己最近的那个桶里,很少细看是什么桶。
至于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许多市民对此也很模糊。“除了废纸、易拉罐这种众所周知的可回收垃圾外,遇到其他垃圾就会犯迷糊,因此就会随便选一边扔了。”市民王女士说,许多垃圾桶上虽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但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却没有注明。
环卫工人也混着处理
采访中,市民顾先生还向记者反映说:“市民分类投放垃圾有什么用?环卫工人在收垃圾时都是把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垃圾一股脑儿装进垃圾车,还不是又合在一起了!”
为证实顾先生的反映,记者在分类垃圾箱附近观察垃圾收集、运输等流程,看到情况的确如此。环卫工人赖师傅向记者坦言,他负责的路段都是分类垃圾箱的,但从来不会注意“可回收垃圾箱”里是不是有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箱”里是不是有可回收垃圾。因为垃圾箱内的所有垃圾都倒进同一辆垃圾运送车的,分不分类没有区别。
对于这一做法,县环卫处又如何解释呢?县环卫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垃圾分类每年都在宣传,但这不是喊几个口号、设置几个分类果皮箱就能完成的工程,它是一项社会工程。就象山目前条件来看,还不具备立即施行垃圾严格分类的软硬环境,这需要市民更多的参与、支持。”
他说,如果要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处理,除设立分类垃圾桶外,还要配备分类收集车、分类处理点等,整个垃圾处理系统都要改变。而道路两旁的分类垃圾桶所收集的垃圾是城市生活垃圾中的极少一部分,分类处理并不现实。再说,垃圾分类还需要市民的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公众的引导、教育,为以后实行垃圾分类处理打基础。
据了解,从2005年起,我县城区主干道两旁垃圾桶便逐步更新为环保型的分类垃圾箱。目前,中心城区共安装了1600余只分类垃圾箱,覆盖了城区几条主要干道。该工作人员说,在垃圾分类真正实施前,分类垃圾桶的宣传引导意义其实更大于实际意义。
垃圾分类是必然
毋庸置疑,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发展方向,垃圾分类是一种必然。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为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政府都坚持从儿童抓起,实行垃圾分类的收集、投放和处置,并投入大量资金投资兴建先进的垃圾处理场。以美国3个城市巴尔的摩、华盛顿和里奇蒙为例,过去回收垃圾,每处理1吨需要花40美元,分类处理以后,这些回收的垃圾在1995年就创造了5100个就业机会,不仅节约了处理垃圾的费用,而且创造了5亿美元的财富。在国内,广州、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也先后成立垃圾分类收集处置中心,在垃圾分类回收的道路上慢慢摸索前进。
据统计,我县中心城区一天的垃圾产生量在180吨左右。因此,真正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依然道路漫长。县内一位环保人士说:“真正的垃圾分类距离象山市民还很远,因为其中要做的工作依然很多。”
据环卫部门介绍,宁波将在明年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我县将以“两城”创建为契机,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让老百姓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大意义,让垃圾分类投放逐渐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记者 吕茂盛)
■ 相关链接
常见生活垃圾分类
一、可回收垃圾:1.废纸,包括报纸、书本纸、包装用纸、办公室用纸、广告用纸、纸盒等,但纸巾和卫生纸由于水溶性太强是不可回收的;2.塑料,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装、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等;3.玻璃,包括玻璃瓶和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4.金属,包括易拉罐、铁皮罐头盒等;5.织物,包括旧纺织衣物和纺织制品、废弃衣服、桌布、洗脸巾、书包等。
二、不可回收垃圾:烟头、果皮、菜叶、鸡毛、煤渣、建筑垃圾、油漆颜料、食品残留物等。
三、需要特别处理的有毒垃圾: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油漆桶、化妆品等。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