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今日在宁波举行。这是继2008年文化部在甬召开全国非遗普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后,时隔3年在宁波召开的又一次全国性非遗工作会议。“这是对宁波非遗保护工作的肯定与鼓励。”宁波市文广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宁波把非遗建设作为实施文化惠民战略的基础工程,围绕建设“文化大市”目标,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与传承。尤其是近三年来,宁波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立足推进非遗保护深入深化和转型升级,推进项目、传承人、基地“三位一体”非遗传承模式,推进非遗展示馆建设,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推进文化生态区建设等五大着力点,全面构建起具有宁波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深入推进“三位一体”非遗传承模式。在全国率先创新性地把项目、传承人和基地三者纳入非遗保护整体。保护主体落在基地,将传承人纳入传承基地的“单位”管理。同时规定,只有在基地中承担了传承义务的传承人才有资格成为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同时拥有传承人和具备基地才能列入代表性名录;基地必须聘请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三位一体”保护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非遗保护运作管理模式,把非遗的保护、保存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每个传承人都不再是游离于组织的社会人;每个基地都传承或传播一个以上非遗项目,项目、传承人和保护单位的责、权、利明晰,依存度加大,构成了一个目标一致、分工协作、联合发展的共同体。经过三年建设,目前宁波拥有国家级项目21项、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项目49项、省级传承基地10个、省级传承人40名,市级项目171项、传承基地208个、传承人225名。“三位一体”保护模式救活了一批濒临灭绝的非遗,实现了大部分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非遗展示馆建设。着眼非遗展示馆收藏、展示、研究、传承非遗的职能,强调活态性传承,着力推进政府、企业、个人三者联动,探索国助民办、合作联办、民企民办等多元投入与运行机制。目前,宁波已发展“十里红妆”艺术馆、德和根雕艺术馆、朱金漆木雕艺术馆等非遗展示馆50余家,尤其是鄞州区已形成由20余家展示馆构成的非遗展示馆群。
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对一些民众基础较强,并有一定社会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取保护核心技艺、完善相关产品和刺激市场需求等环节进行生产性保护,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三年来,累计对非遗产品、服务和项目发放补贴400万元。与此同时,策划包装非遗产业项目近40项向外推荐。大力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三联动,扶持了一批知名非遗企业。目前,宁波有各类非遗传统工艺生产企业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4家,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9亿元,实现利润1.12亿元。
推进文化生态区建设。在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整体性、活态性、可持续性的保护。制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的非遗生态区保护规划;以人的保护为核心,促进活态传承。目前,宁波有国家级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1个、市级5个。其中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区。
宁波日报记者谢安良 通讯员邝菁琛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