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海丝”文化:宁波连接世界的金色纽带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12-09 08:10:55报料热线:81850000

  2008年6月9日,《宁波船史》陈列上展出的100艘古代船模,反映了宁波悠久的“海丝”文化。

每年一届的“海丝”文化节总会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海外寻珍团”在日本长崎市考察,这是该市内建于1695年的崇福寺二道门。此门先在宁波组装好后,再用数只唐船运至日本。

越剧《烟雨青瓷》讲述了跟越窑青瓷有关的璀璨文明。

200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基地揭牌。

  纵观宁波城市发展历史,从渡口—河口—江口—海口这样一条“主线”,反映了宁波城市生命的“脐带”不断向外延伸,走向海洋,港通天下。

  10年之前,也就是2001年12月,我市举行了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的与会学者、专家提出了宁波、泉州、广州中国古代三大“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海丝”申遗重要文献——《宁波共识》。此共识后来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

  但是《共识》也曾经让人产生过怀疑,“海丝”申遗到底能走多远?10年后的今天,当“文化线路”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类型、新理念、新焦点时,“海丝”申遗也随之深入人心。

  语境:民众的认同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员手握船桨表演在海上丝绸之路划桨开船的一幕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有一位热心的宁波市民激动地向市文化部门反映,没想到“海丝”文化不仅仅是宁波一座城市的文化,更是国家文化的名片,是中华民族在海上交通贸易、文化交流方面为世界做出的伟大贡献。每年一届的宁波“海丝”文化周应该坚持下去,越办越好,申遗也终有“成功的希望”。民众所表达的这一心声,促使文化部门把每年一届的“海丝”文化周改名为“海丝”文化节。

  10年来,围绕“海丝”文化,宁波的主题历史文化得到了三次提炼,实现了质的飞跃:第一次是在2002年,当时提出“以浙东学术文化为核心,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这是对宁波历史文化个性特征的一次提炼,这句话的前一半体现了名城宁波的文化高度和品质内核,后一半体现了名城宁波的文化长度和品格特征。

  第二次是2009年,“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被确定为宁波城市主题形象口号,这一口号再次提升了人们对“海丝”文化的认知。“书藏古今”不仅仅是指天一阁藏书,其实它包含了全部的浙东学术文化。宁波人自古以来勤于思考,著述立说比比皆是。通过以范氏家族为代表的藏书家、藏书楼把王阳明、黄宗羲等人的“智者之香”——四明文献流传至今,发扬光大,甚至通过“海上书籍之路”传播影响世界各国。

  第三次便是2010年在宁波召开的“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论坛,确认宁波是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出海口,连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此时此刻,人们已经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它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大运河申遗有力地推进了宁波“海丝”文化的民众认知度和认同感。

  当我们的这座城市规划“十二五”发展蓝图时,恰逢国家积极倡导建构海洋文明的历史机遇,不失时机地提出海洋经济、海洋交通、海洋文化等词语,似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大力弘扬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海洋文化,无疑成为宁波城市文化强市建设的历史机遇和时代选择。于是,宁波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相约蓬莱、扬州、泉州、广州、北海等五城市,联合实行申遗新计划。

  “海丝”申遗之路上,宁波人再迈新步伐。

  佐证:寻珍的突破

  2003年9月19日上午,宁波市文化局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庆安会馆举行了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海外史迹寻访新闻发布会,随后在三江口举行了授旗、启行仪式,备受宁波市民关注的“海外寻珍团”终于启行。

  “寻珍团”成员共10人,带团的是当时的市文化局文物处处长董贻安,还有文保专家李军、李英魁、林士民,“民间使者”王利勇、李本挺,以及随团进行全程报道的4名记者。这次“千年海外寻珍”行动重点考察了古代日、韩两国与明州(宁波)港进行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启航地、文化传播地、贸易集散地,以及直接受到中国汉文化(人物)影响的建筑旧址、遗址及著名历史人物活动的史迹。其中日本55处,涉及13个城市;韩国13处,涉及7个城市。这次寻珍为宁波“海丝”史迹在2006年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共识》诞生后的10年里,宁波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组织或是个人,都在不间断地、自觉地深化“海丝”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这其中主要有:文化部门先后举行10余次与“海丝”文化有关的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了《中国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图录》、《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等资料著作。开展傅家山、田螺山等史前文化遗址考古,考证河姆渡人的水上活动能力。开展句章故城考古调查,考证句章港存在的可能性。发掘永丰库遗址,以出土的大量产自国内各窑的外销瓷证明元代宁波港的重要性……

  国家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和宁波基地的建设,促进宁波东海水域沉船遗址调查,有力地吸引了国内外关注宁波“海丝”文化的研究者。尤其是宁波“海丝”史迹进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之后,宁波与国内著名学者、教授积极开展合作,研究力度更加投入。近年来,国内的陈炎、陈高华、席龙飞、万明、周百鸣、张锦鹏等专家对宁波港的研究成果颇丰。宁波专家中林士民、李英魁、龚缨晏、刘恒武、王力军、杨古城等人的研究成果最为学界注目。特别是今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作为双方战略合作的一个项目,这个研究中心具体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宁波博物馆合作共建。为了全面回顾20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历程,揭示其演进轨迹,梳理其学术成就,把握其发展趋势,探讨其深远影响,宁波大学龚缨晏、刘恒武两位教授厚积薄发完成了两部力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回顾》、《20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集萃》。两本著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比较充分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学术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全貌。

  与此同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热衷于宁波“海丝”文化研究和寻珍、交流。2008年,日本女学者川岛英子专程前往奉化裘村镇黄贤村寻访“日本馒头”祖先。据了解,1350年,北宋著名诗人林逋(今奉化裘村镇黄贤村人)的第七代后人林净因东渡日本,在日本经营馒头店,因其品质上乘,深得日本天皇及宫廷贵人喜爱,得天皇御书“日本馒头第一所”,并把每年4月19日定为“馒头节”。而川岛英子本人正是林净因的后裔。其他如徐福东渡传说、雪舟纪念、日本石狮、石碑刻、木构建筑技术等都与宁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引来村上博优等日本学者的多次民间访游、调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被挖掘、传承,也印证了“海丝”文化的广泛性。

  西方博物馆、研究所网站信息的公开,为学术交流提供了便利,为“海丝”研究找到了新的更为重要的突破点。宁波大学龚缨晏由此发现了最早记述宁波的欧洲人是鄂多立克,最早标出宁波的欧洲地图是《1375年加泰罗尼亚地图》,这可以说是宁波与欧洲历史关系的起点。宁波网友在网站上搜罗到了诸多近代宁波开埠的历史照片、明信片以及个人日记著述文字。

  宁波海洋文化虽历经数千年的演进、整合与重构,但通过考古、研究、实物佐证,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创新力,植根于民间,生生不息。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海丝”文化:宁波连接世界的金色纽带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12-09 08:10:55

  2008年6月9日,《宁波船史》陈列上展出的100艘古代船模,反映了宁波悠久的“海丝”文化。

每年一届的“海丝”文化节总会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海外寻珍团”在日本长崎市考察,这是该市内建于1695年的崇福寺二道门。此门先在宁波组装好后,再用数只唐船运至日本。

越剧《烟雨青瓷》讲述了跟越窑青瓷有关的璀璨文明。

200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基地揭牌。

  纵观宁波城市发展历史,从渡口—河口—江口—海口这样一条“主线”,反映了宁波城市生命的“脐带”不断向外延伸,走向海洋,港通天下。

  10年之前,也就是2001年12月,我市举行了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的与会学者、专家提出了宁波、泉州、广州中国古代三大“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海丝”申遗重要文献——《宁波共识》。此共识后来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

  但是《共识》也曾经让人产生过怀疑,“海丝”申遗到底能走多远?10年后的今天,当“文化线路”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类型、新理念、新焦点时,“海丝”申遗也随之深入人心。

  语境:民众的认同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员手握船桨表演在海上丝绸之路划桨开船的一幕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有一位热心的宁波市民激动地向市文化部门反映,没想到“海丝”文化不仅仅是宁波一座城市的文化,更是国家文化的名片,是中华民族在海上交通贸易、文化交流方面为世界做出的伟大贡献。每年一届的宁波“海丝”文化周应该坚持下去,越办越好,申遗也终有“成功的希望”。民众所表达的这一心声,促使文化部门把每年一届的“海丝”文化周改名为“海丝”文化节。

  10年来,围绕“海丝”文化,宁波的主题历史文化得到了三次提炼,实现了质的飞跃:第一次是在2002年,当时提出“以浙东学术文化为核心,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这是对宁波历史文化个性特征的一次提炼,这句话的前一半体现了名城宁波的文化高度和品质内核,后一半体现了名城宁波的文化长度和品格特征。

  第二次是2009年,“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被确定为宁波城市主题形象口号,这一口号再次提升了人们对“海丝”文化的认知。“书藏古今”不仅仅是指天一阁藏书,其实它包含了全部的浙东学术文化。宁波人自古以来勤于思考,著述立说比比皆是。通过以范氏家族为代表的藏书家、藏书楼把王阳明、黄宗羲等人的“智者之香”——四明文献流传至今,发扬光大,甚至通过“海上书籍之路”传播影响世界各国。

  第三次便是2010年在宁波召开的“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论坛,确认宁波是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出海口,连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此时此刻,人们已经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它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大运河申遗有力地推进了宁波“海丝”文化的民众认知度和认同感。

  当我们的这座城市规划“十二五”发展蓝图时,恰逢国家积极倡导建构海洋文明的历史机遇,不失时机地提出海洋经济、海洋交通、海洋文化等词语,似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大力弘扬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海洋文化,无疑成为宁波城市文化强市建设的历史机遇和时代选择。于是,宁波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相约蓬莱、扬州、泉州、广州、北海等五城市,联合实行申遗新计划。

  “海丝”申遗之路上,宁波人再迈新步伐。

  佐证:寻珍的突破

  2003年9月19日上午,宁波市文化局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庆安会馆举行了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海外史迹寻访新闻发布会,随后在三江口举行了授旗、启行仪式,备受宁波市民关注的“海外寻珍团”终于启行。

  “寻珍团”成员共10人,带团的是当时的市文化局文物处处长董贻安,还有文保专家李军、李英魁、林士民,“民间使者”王利勇、李本挺,以及随团进行全程报道的4名记者。这次“千年海外寻珍”行动重点考察了古代日、韩两国与明州(宁波)港进行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启航地、文化传播地、贸易集散地,以及直接受到中国汉文化(人物)影响的建筑旧址、遗址及著名历史人物活动的史迹。其中日本55处,涉及13个城市;韩国13处,涉及7个城市。这次寻珍为宁波“海丝”史迹在2006年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共识》诞生后的10年里,宁波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组织或是个人,都在不间断地、自觉地深化“海丝”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这其中主要有:文化部门先后举行10余次与“海丝”文化有关的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了《中国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图录》、《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等资料著作。开展傅家山、田螺山等史前文化遗址考古,考证河姆渡人的水上活动能力。开展句章故城考古调查,考证句章港存在的可能性。发掘永丰库遗址,以出土的大量产自国内各窑的外销瓷证明元代宁波港的重要性……

  国家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和宁波基地的建设,促进宁波东海水域沉船遗址调查,有力地吸引了国内外关注宁波“海丝”文化的研究者。尤其是宁波“海丝”史迹进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之后,宁波与国内著名学者、教授积极开展合作,研究力度更加投入。近年来,国内的陈炎、陈高华、席龙飞、万明、周百鸣、张锦鹏等专家对宁波港的研究成果颇丰。宁波专家中林士民、李英魁、龚缨晏、刘恒武、王力军、杨古城等人的研究成果最为学界注目。特别是今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作为双方战略合作的一个项目,这个研究中心具体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宁波博物馆合作共建。为了全面回顾20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历程,揭示其演进轨迹,梳理其学术成就,把握其发展趋势,探讨其深远影响,宁波大学龚缨晏、刘恒武两位教授厚积薄发完成了两部力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回顾》、《20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集萃》。两本著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比较充分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学术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全貌。

  与此同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热衷于宁波“海丝”文化研究和寻珍、交流。2008年,日本女学者川岛英子专程前往奉化裘村镇黄贤村寻访“日本馒头”祖先。据了解,1350年,北宋著名诗人林逋(今奉化裘村镇黄贤村人)的第七代后人林净因东渡日本,在日本经营馒头店,因其品质上乘,深得日本天皇及宫廷贵人喜爱,得天皇御书“日本馒头第一所”,并把每年4月19日定为“馒头节”。而川岛英子本人正是林净因的后裔。其他如徐福东渡传说、雪舟纪念、日本石狮、石碑刻、木构建筑技术等都与宁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引来村上博优等日本学者的多次民间访游、调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被挖掘、传承,也印证了“海丝”文化的广泛性。

  西方博物馆、研究所网站信息的公开,为学术交流提供了便利,为“海丝”研究找到了新的更为重要的突破点。宁波大学龚缨晏由此发现了最早记述宁波的欧洲人是鄂多立克,最早标出宁波的欧洲地图是《1375年加泰罗尼亚地图》,这可以说是宁波与欧洲历史关系的起点。宁波网友在网站上搜罗到了诸多近代宁波开埠的历史照片、明信片以及个人日记著述文字。

  宁波海洋文化虽历经数千年的演进、整合与重构,但通过考古、研究、实物佐证,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创新力,植根于民间,生生不息。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