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实施保障惠民工程 让全民共享让群众无忧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12-12 09:08:10报料热线:81850000

宁波荣获文明城市“三连冠”——社会关爱倡导行动

  市总工会职工互助保障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在为职工办理医疗互助保障手续。(周骥周洁摄)

  开局之年加快提升生活品质系列报道③

  “六个加快”的核心在惠民,保障是惠民的基本要求,是加快提升生活品质的坚实基础。今年,在市“生活品质专项办”协调推进、各地各相关部门全面实施下,社保体系完善、养老保险推进、医疗保险推进、其他社会保险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推进、物价补贴、保障性住房建设、生活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创建等保障惠民工程十大项目取得了“十二五”发展的“开门红”。

  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全线拉开,从新增发放物价补贴到实现全市社保卡医保“一卡通”,从外来务工人员社保套餐调整到近期我市先后完善职工生育保险、职工工伤保险等政策,宁波保障惠民的政策举措,一条条实打实,与群众心贴心,努力惠及全体市民,让群众生产生活无后顾之忧,共享发展成果。

  社保“攻坚之年”

  10月1日,我市社会保障卡医保“一卡通”正式启动,近万名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率先告别了异地就医“费用垫支”、“报销跑腿”的烦恼,实现了“同城同待遇”和宁波大市“同城、同人、同库、同卡”的目标。运行第一个月,就有近5000人次实现市域范围内跨区域异地结算,发生医疗费约78万元。上个月,我市又迈出了纳入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医保“一卡通”的步伐。

  今年,可以说是宁波社保改革的攻坚之年。我市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明确了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完善前后政策的转换衔接办法,新政策于5月1日起顺利实施,让外来务工人员更安心地在宁波工作。职工医保、工伤保险实现了市级统筹,生育保险有关待遇标准提高。同时,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的转移衔接制度,调整了市区居民医保的参保缴费办法,明确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间的衔接转换渠道。

  居住在海曙区的唐阿姨,夫妻俩都是余姚企业退休人员。连续享受了市级统筹和“一卡通”的她对记者说:“一是更方便了,过去在宁波看病医院受限制,医疗费要个人垫付,报销来回奔波很麻烦,现在自由选择医院,又可以直接刷卡结账;二是更实惠了,看病自负比例明显降低,好比是给我们加了退休工资。”

  在完善社保制度的同时,我市以“社保全覆盖行动”为抓手,以养老、医保为重点,加快了推进社会保险人群全覆盖目标的步伐,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截至10月底,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6.5万、301.9万、198.9万、250.3万、213.2万。

  救助“多重保险”

  半年来,九十高龄的江秀娥老太太,经常盼着5岁的小曾孙能到她的膝下嬉闹。“这么大年纪了,原以为这辈子再也不可能看得清楚了。”江老太感慨,“没想到今年政府免费给我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又能看到儿孙们的笑脸了。”

  今年,我市民政部门对城乡低收入家庭中具有手术适应条件的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手术,其中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低保对象中白内障患者全面实施手术,并扩大到低保标准200%以内的低收入家庭中的患者,截至目前已经实施手术405例。

  同时,我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和救助范围的扩大,进一步缓解了困难群众的看病难问题。今年我市医疗筹资标准已升至每人每年19.95元,是全省标准的两倍多。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共救助城乡患重大病困难群众67596人次,支出救助资金7192万元。

  对于广大职工来说,医疗互助保障为大家又系上了一条“安全带”。我市一家证券公司的员工张英(化名),今年5月被医院检测出患有癌症。正当一家人愁眉不展时,一笔特种重病医疗互助保障金1万元和女性安康理赔金1000元“雪中送炭”,及时缓解了她的燃眉之急。这是张英在享受在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之余得到的另一笔医疗互助款。

  为减轻患病职工医疗负担,扩大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今年市总工会推出的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参保范围扩大至全市11个县(市)区,新参保66万人次,今年已给付各项医疗互助保障金2703万元,惠及33797人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病职工生活困难。

  保障“底线上移”

  江北区居民姜永梅(化名)3年前得了重病,这对于丈夫因病去世的她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天大的打击。不过,心态积极乐观的她告诉记者:“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使我很有信心战胜病魔。今年更加高兴,不仅低保标准提高了,还增发了食品价格补贴,虽然物价涨了,但对生活的影响很小。”

  提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是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我市从今年6月份开始,城区城镇低保标准由原每月人均440元调整为525元,是全省最高。农村低保标准方面,除南三县实际达到城区标准70%,其他县(市)区均已实现“城乡一体、标准一致”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次低保标准调整切实惠及全市6.93万城乡低保对象。

  物价上涨提升了群众生活成本。宁波不失时机创新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从第三季度开始新增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食品类价格涨幅联动的食品价格补贴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今年前三个季度发放的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标准,分别为每人181元、196元和338元,其中第三季度新增食品价格补贴后比省里标准高出120元。

  临近岁末,回首2011年,我市不断提高保障“底线”,扎实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提高到全国同类城市较高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待遇进一步提升,平均基本养老金达到每月1960元,其中市区2010元;建立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继续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待遇再次提高,职工医保住院和门诊大病报销比例将不低于85%,市区居民住院和门诊大病报销比例将达到70%,最高支付限额将达到20万元……

  宁波日报记者周骥 通讯员于源 刘震 周洁

  民生工程

  通往住有所居的幸福      

  今年,全国吹响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号角,宁波又冲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各项年度任务提前超额完成。截至10月底,我市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8.7万平方米,续建保障房源约199.3万平方米,竣工70.5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两倍、四倍和三倍半,并已解决4390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完成年度目标的175.6%。

  为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我市于日前出台了两大新政,即到2015年年底前,我市将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房源5万套以上,基本满足人均年收入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线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需求。

  (周 骥) 

  民生感言

  农民家门口的便利店   

  “以前自己进货,要跑70公里的路,现在只需一个电话,就能送货到店了。”说起加入连锁便利店行列,鄞州区章水镇李家坑村天天便利店业主李竺叶满心欢喜。去年上半年,这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办起来的小店,经过统一装修、铺货,面貌焕然一新。

  琳琅满目的副食品和生活日用品,让这家位于村中央的小店人气攀升。“虽然平时很多村民在外打工,但小店还能服务五六百名村民,平均每天有五六百元的营业额。”李竺叶告诉记者,村民都称赞店里货物新鲜、质量可靠,愿意到这里来买个方便、买个放心。

  今年前10月,我市已有2460个行政村设立了连锁便利店2646家,新增建立连锁便利店的行政村505个,覆盖面达到97.5%,居全省前列,其中慈溪、北仑、镇海、宁海实现全覆盖。

  (周 骥 张正伟)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实施保障惠民工程 让全民共享让群众无忧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12-12 09:08:10

  市总工会职工互助保障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在为职工办理医疗互助保障手续。(周骥周洁摄)

  开局之年加快提升生活品质系列报道③

  “六个加快”的核心在惠民,保障是惠民的基本要求,是加快提升生活品质的坚实基础。今年,在市“生活品质专项办”协调推进、各地各相关部门全面实施下,社保体系完善、养老保险推进、医疗保险推进、其他社会保险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推进、物价补贴、保障性住房建设、生活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创建等保障惠民工程十大项目取得了“十二五”发展的“开门红”。

  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全线拉开,从新增发放物价补贴到实现全市社保卡医保“一卡通”,从外来务工人员社保套餐调整到近期我市先后完善职工生育保险、职工工伤保险等政策,宁波保障惠民的政策举措,一条条实打实,与群众心贴心,努力惠及全体市民,让群众生产生活无后顾之忧,共享发展成果。

  社保“攻坚之年”

  10月1日,我市社会保障卡医保“一卡通”正式启动,近万名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率先告别了异地就医“费用垫支”、“报销跑腿”的烦恼,实现了“同城同待遇”和宁波大市“同城、同人、同库、同卡”的目标。运行第一个月,就有近5000人次实现市域范围内跨区域异地结算,发生医疗费约78万元。上个月,我市又迈出了纳入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医保“一卡通”的步伐。

  今年,可以说是宁波社保改革的攻坚之年。我市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明确了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完善前后政策的转换衔接办法,新政策于5月1日起顺利实施,让外来务工人员更安心地在宁波工作。职工医保、工伤保险实现了市级统筹,生育保险有关待遇标准提高。同时,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的转移衔接制度,调整了市区居民医保的参保缴费办法,明确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间的衔接转换渠道。

  居住在海曙区的唐阿姨,夫妻俩都是余姚企业退休人员。连续享受了市级统筹和“一卡通”的她对记者说:“一是更方便了,过去在宁波看病医院受限制,医疗费要个人垫付,报销来回奔波很麻烦,现在自由选择医院,又可以直接刷卡结账;二是更实惠了,看病自负比例明显降低,好比是给我们加了退休工资。”

  在完善社保制度的同时,我市以“社保全覆盖行动”为抓手,以养老、医保为重点,加快了推进社会保险人群全覆盖目标的步伐,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截至10月底,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6.5万、301.9万、198.9万、250.3万、213.2万。

  救助“多重保险”

  半年来,九十高龄的江秀娥老太太,经常盼着5岁的小曾孙能到她的膝下嬉闹。“这么大年纪了,原以为这辈子再也不可能看得清楚了。”江老太感慨,“没想到今年政府免费给我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又能看到儿孙们的笑脸了。”

  今年,我市民政部门对城乡低收入家庭中具有手术适应条件的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手术,其中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低保对象中白内障患者全面实施手术,并扩大到低保标准200%以内的低收入家庭中的患者,截至目前已经实施手术405例。

  同时,我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和救助范围的扩大,进一步缓解了困难群众的看病难问题。今年我市医疗筹资标准已升至每人每年19.95元,是全省标准的两倍多。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共救助城乡患重大病困难群众67596人次,支出救助资金7192万元。

  对于广大职工来说,医疗互助保障为大家又系上了一条“安全带”。我市一家证券公司的员工张英(化名),今年5月被医院检测出患有癌症。正当一家人愁眉不展时,一笔特种重病医疗互助保障金1万元和女性安康理赔金1000元“雪中送炭”,及时缓解了她的燃眉之急。这是张英在享受在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之余得到的另一笔医疗互助款。

  为减轻患病职工医疗负担,扩大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今年市总工会推出的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参保范围扩大至全市11个县(市)区,新参保66万人次,今年已给付各项医疗互助保障金2703万元,惠及33797人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病职工生活困难。

  保障“底线上移”

  江北区居民姜永梅(化名)3年前得了重病,这对于丈夫因病去世的她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天大的打击。不过,心态积极乐观的她告诉记者:“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使我很有信心战胜病魔。今年更加高兴,不仅低保标准提高了,还增发了食品价格补贴,虽然物价涨了,但对生活的影响很小。”

  提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是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我市从今年6月份开始,城区城镇低保标准由原每月人均440元调整为525元,是全省最高。农村低保标准方面,除南三县实际达到城区标准70%,其他县(市)区均已实现“城乡一体、标准一致”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次低保标准调整切实惠及全市6.93万城乡低保对象。

  物价上涨提升了群众生活成本。宁波不失时机创新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从第三季度开始新增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食品类价格涨幅联动的食品价格补贴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今年前三个季度发放的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标准,分别为每人181元、196元和338元,其中第三季度新增食品价格补贴后比省里标准高出120元。

  临近岁末,回首2011年,我市不断提高保障“底线”,扎实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提高到全国同类城市较高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待遇进一步提升,平均基本养老金达到每月1960元,其中市区2010元;建立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继续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待遇再次提高,职工医保住院和门诊大病报销比例将不低于85%,市区居民住院和门诊大病报销比例将达到70%,最高支付限额将达到20万元……

  宁波日报记者周骥 通讯员于源 刘震 周洁

  民生工程

  通往住有所居的幸福      

  今年,全国吹响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号角,宁波又冲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各项年度任务提前超额完成。截至10月底,我市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8.7万平方米,续建保障房源约199.3万平方米,竣工70.5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两倍、四倍和三倍半,并已解决4390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完成年度目标的175.6%。

  为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我市于日前出台了两大新政,即到2015年年底前,我市将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房源5万套以上,基本满足人均年收入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线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需求。

  (周 骥) 

  民生感言

  农民家门口的便利店   

  “以前自己进货,要跑70公里的路,现在只需一个电话,就能送货到店了。”说起加入连锁便利店行列,鄞州区章水镇李家坑村天天便利店业主李竺叶满心欢喜。去年上半年,这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办起来的小店,经过统一装修、铺货,面貌焕然一新。

  琳琅满目的副食品和生活日用品,让这家位于村中央的小店人气攀升。“虽然平时很多村民在外打工,但小店还能服务五六百名村民,平均每天有五六百元的营业额。”李竺叶告诉记者,村民都称赞店里货物新鲜、质量可靠,愿意到这里来买个方便、买个放心。

  今年前10月,我市已有2460个行政村设立了连锁便利店2646家,新增建立连锁便利店的行政村505个,覆盖面达到97.5%,居全省前列,其中慈溪、北仑、镇海、宁海实现全覆盖。

  (周 骥 张正伟)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