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保国寺大殿总体健康良好 "关节"处有病患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12-13 07:00:13报料热线:81850000

  经过一年半的勘测、一年多的研究,昨日,最新的保国寺大殿勘测分析报告正式发布。这份“体检报告”表明,即将在2013年迎来千年诞辰的保国寺大殿,身子骨还算硬朗,但部分关节连接处存在病患。更令人关注的是,这份报告还进一步印证了保国寺与《营造法式》的密切联系,可以说,保国寺对《营造法式》的成书具有深刻影响。

  勘测精确到毫米

  这份保国寺大殿勘测分析报告,是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东方建筑研究室合作开展的一项基础课题研究,也是献礼保国寺千年大典的一份重要研究课题。

  在两年半的研究时间内,专家对保国寺大殿这个千岁老人做了一次全面的“核磁共振”。“课题组对保国寺大殿内包括16根内柱、1504个斗等在内的近3000个构件进行了精确手测。”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文保研究部的曾楠告诉记者。

  这个“精确”所言非虚。在这份报告里,以毫米级别的刻画精度画出了保国寺大殿每个高度的横断面。于是,保国寺大殿完整的“骨骼结构图”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记者发现,这个“结构图”甚至细致到大殿“骨头”的数量,每根“骨头”的尺寸,以及整个骨骼体系的受力传导体系,“这为今后大殿的纠偏归正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关节处有病患

  做了“核磁共振”,有了“骨骼结构图”,课题组还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手段,对保国寺大殿这位千岁老人的身体状况下了结论。

  “体检报告”表明:“残损比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下,但结构整体构架出现明显的整体北倾与扭转现象,部分构件的榫卯连接问题较为严重。”也就是说,“老人家身子骨还算硬朗,骨骼钙质和养分保留较为完好,不易发生骨折状况,但部分骨骼连接的关节处存在病患。”曾楠解释说。

  几年前,保国寺就安装了一套监控系统,即通过在各角落安装与电脑连接的监测设备,对保国寺大殿内各角落的温度、湿度、结构的变形与倾斜、沉降等,进行24小时的监测,“近几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大殿存在总体向东北方向倾斜的趋势。”曾楠说,“南边地下径流丰沛,泥沙容易被冲走而形成空洞,这是导致大殿倾斜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份报告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隐患:“大殿在水平地震或风荷载的作用下,倾斜扭转一旦加深,梁柱节点容易出现损坏。”“但是也不用太担心。”曾楠打了个比方,从形状上说,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是一个圆柱,而保国寺大殿是一个略微倾斜的正方体盒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方体盒子相对比较稳固。”

  事实上,我市今年已经正式启动了保国寺千年大殿维修工程项目,并已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立项批复,目前正在做维修方案,而“这些研究成果将极好地为保国寺大殿维修工程服务。”

  对《营造法式》的成书影响深刻

  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的保国寺大殿,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木结构建筑。由于其建筑的年代比北宋《营造法式》的刊行还要早90多年,大殿的许多做法及规制,也因此成了《营造法式》的实物例证,有的甚至已是孤例。

  这份报告进一步证实了保国寺与《营造法式》——这部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强调保国寺在北宋时期是南方建筑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

  《营造法式》里有这样的记载,藻井有背板。尽管现在的保国寺大殿,藻井是镂空的。但是课题组通过对残留的痕迹研究后证实:“保国寺大殿的藻井早前确实安装过背板。”

  报告更是指出:《营造法式》记载的藻井使用位置与保国寺大致复原结果完全吻合,其位于大殿前廊,是对礼佛空间的装饰。

  此外,课题组还发现了诸多能够进一步加深保国寺和《营造法式》关联的实物例证,如斗拱的拱型、类别、做法等,都与《营造法式》相关章节的记载或一致或接近。报告甚至明确指出:“保国寺大殿大致已经具备了《营造法式》中记载的5种拱形的类型。”

  “这些新的重大发现,表明保国寺大殿对《营造法式》的成书具有深刻的影响。”但是,曾楠也告诉记者,“这些重大发现还是初步的,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而最终的研究成果预计明年4月份公诸于众。”

  宁波晚报记者梅薇/文胡龙召/摄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保国寺大殿总体健康良好 "关节"处有病患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12-13 07:00:13

  经过一年半的勘测、一年多的研究,昨日,最新的保国寺大殿勘测分析报告正式发布。这份“体检报告”表明,即将在2013年迎来千年诞辰的保国寺大殿,身子骨还算硬朗,但部分关节连接处存在病患。更令人关注的是,这份报告还进一步印证了保国寺与《营造法式》的密切联系,可以说,保国寺对《营造法式》的成书具有深刻影响。

  勘测精确到毫米

  这份保国寺大殿勘测分析报告,是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东方建筑研究室合作开展的一项基础课题研究,也是献礼保国寺千年大典的一份重要研究课题。

  在两年半的研究时间内,专家对保国寺大殿这个千岁老人做了一次全面的“核磁共振”。“课题组对保国寺大殿内包括16根内柱、1504个斗等在内的近3000个构件进行了精确手测。”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文保研究部的曾楠告诉记者。

  这个“精确”所言非虚。在这份报告里,以毫米级别的刻画精度画出了保国寺大殿每个高度的横断面。于是,保国寺大殿完整的“骨骼结构图”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记者发现,这个“结构图”甚至细致到大殿“骨头”的数量,每根“骨头”的尺寸,以及整个骨骼体系的受力传导体系,“这为今后大殿的纠偏归正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关节处有病患

  做了“核磁共振”,有了“骨骼结构图”,课题组还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手段,对保国寺大殿这位千岁老人的身体状况下了结论。

  “体检报告”表明:“残损比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下,但结构整体构架出现明显的整体北倾与扭转现象,部分构件的榫卯连接问题较为严重。”也就是说,“老人家身子骨还算硬朗,骨骼钙质和养分保留较为完好,不易发生骨折状况,但部分骨骼连接的关节处存在病患。”曾楠解释说。

  几年前,保国寺就安装了一套监控系统,即通过在各角落安装与电脑连接的监测设备,对保国寺大殿内各角落的温度、湿度、结构的变形与倾斜、沉降等,进行24小时的监测,“近几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大殿存在总体向东北方向倾斜的趋势。”曾楠说,“南边地下径流丰沛,泥沙容易被冲走而形成空洞,这是导致大殿倾斜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份报告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隐患:“大殿在水平地震或风荷载的作用下,倾斜扭转一旦加深,梁柱节点容易出现损坏。”“但是也不用太担心。”曾楠打了个比方,从形状上说,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是一个圆柱,而保国寺大殿是一个略微倾斜的正方体盒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方体盒子相对比较稳固。”

  事实上,我市今年已经正式启动了保国寺千年大殿维修工程项目,并已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立项批复,目前正在做维修方案,而“这些研究成果将极好地为保国寺大殿维修工程服务。”

  对《营造法式》的成书影响深刻

  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的保国寺大殿,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木结构建筑。由于其建筑的年代比北宋《营造法式》的刊行还要早90多年,大殿的许多做法及规制,也因此成了《营造法式》的实物例证,有的甚至已是孤例。

  这份报告进一步证实了保国寺与《营造法式》——这部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强调保国寺在北宋时期是南方建筑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

  《营造法式》里有这样的记载,藻井有背板。尽管现在的保国寺大殿,藻井是镂空的。但是课题组通过对残留的痕迹研究后证实:“保国寺大殿的藻井早前确实安装过背板。”

  报告更是指出:《营造法式》记载的藻井使用位置与保国寺大致复原结果完全吻合,其位于大殿前廊,是对礼佛空间的装饰。

  此外,课题组还发现了诸多能够进一步加深保国寺和《营造法式》关联的实物例证,如斗拱的拱型、类别、做法等,都与《营造法式》相关章节的记载或一致或接近。报告甚至明确指出:“保国寺大殿大致已经具备了《营造法式》中记载的5种拱形的类型。”

  “这些新的重大发现,表明保国寺大殿对《营造法式》的成书具有深刻的影响。”但是,曾楠也告诉记者,“这些重大发现还是初步的,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而最终的研究成果预计明年4月份公诸于众。”

  宁波晚报记者梅薇/文胡龙召/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