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万里学院两位教师参加“大洋一号”科考归来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12-14 07:08:13报料热线:81850000

图12月11日,“大洋一号”停靠青岛奥帆中心码头。

  图杨季芳在实验室做实验。

  本版图片由杨季芳提供

  我国大洋科考主力船舶“大洋一号”历时369天,航行64162海里,圆满完成环球大洋科考,于11日上午返回青岛。这是我国航程最长、科考范围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大洋环球科考,其航程相当于3倍赤道长度,并取得诸多历史性突破和科技成果。

  作为科考成员之一的浙江万里学院杨季芳研究员,昨天也顺利回到宁波,他激动地说:“这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两位教师一共历时58天

  “大洋一号”此次执行我国大洋第22航次环球科考任务,2010年12月8日于广州起航,经历9个航段,调查区域涉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三大洋。共有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地质调查局和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外32家单位,218人参加了此航次。

  这次科考是迄今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环球科学考察,也是我国深海探测史上第三次环球科学考察。科考任务艰巨而繁重,进行多项科学考察和试验,在三大洋开展深海矿藏资源、生物基因资源、生物多样性、气候和环境调查及评价,包括探寻大洋硫化物、多金属、深海热液等。这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大洋调查航次,具有目标区多、空间跨度大、时间长、高新尖设备储备应用多等特点,各航段均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科研成果。科学家们一共发现了16处海底矿藏。

  根据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的安排,浙江万里学院首次参加国家环球大洋科考。本航次共分9个航段,该校生物与环境学院陈吉刚博士和杨季芳研究员,分别参加了第7、8、9航段科考,承担“深海寡营养超微细菌的原位分离及基因多样性研究”等科考任务。杨季芳研究员2011年10月22日从厄瓜多尔的海港城瓜基亚尔上船,到12月11日青岛靠港,一共历时58天。

  杨季芳说,他和陈吉刚博士在这次科考中收获颇丰,取得了宝贵的深海水和海底沉积物泥样,对将来研究极端微生物资源应用于制药、食品行业,探究生命起源,都有很大帮助。

  深海科考武器里居然有“宁波制造”

  这次科考,杨季芳研究员感触最多的是:“这10多年来,科考装备研发很快,设备精良,实在让我惊讶,我为国家而自豪!”

  “2003年我跟随德国的‘极星号’科考船出征过南极,当时觉得国外的调查技术与手段非常先进。这一次,同样的惊叹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作为一个中国的海洋研究人员,我深感自豪!”杨季芳研究员说,“大洋一号”在我国科考船系列中装备最为精良,很多船上使用的设备都是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国家863计划研制成功的许多新装备在此航次中用于实战。

  说起那些深海科考武器,杨季芳如数家珍。杨老师首先提到的就是船的动力定位。“到四五千米深的海底取样,来回需要5个小时。我记得以前如果涌浪海流大,等样品取上来时,船已经漂到了很远的地方。”杨老师介绍说,现在的科考船有了动力定位,基本不受海流的影响,5个小时取样结束,船仍能保持原位不动,大大增加了取样的成功率和准确度。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万里学院两位教师参加“大洋一号”科考归来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12-14 07:08:13

图12月11日,“大洋一号”停靠青岛奥帆中心码头。

  图杨季芳在实验室做实验。

  本版图片由杨季芳提供

  我国大洋科考主力船舶“大洋一号”历时369天,航行64162海里,圆满完成环球大洋科考,于11日上午返回青岛。这是我国航程最长、科考范围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大洋环球科考,其航程相当于3倍赤道长度,并取得诸多历史性突破和科技成果。

  作为科考成员之一的浙江万里学院杨季芳研究员,昨天也顺利回到宁波,他激动地说:“这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两位教师一共历时58天

  “大洋一号”此次执行我国大洋第22航次环球科考任务,2010年12月8日于广州起航,经历9个航段,调查区域涉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三大洋。共有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地质调查局和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外32家单位,218人参加了此航次。

  这次科考是迄今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环球科学考察,也是我国深海探测史上第三次环球科学考察。科考任务艰巨而繁重,进行多项科学考察和试验,在三大洋开展深海矿藏资源、生物基因资源、生物多样性、气候和环境调查及评价,包括探寻大洋硫化物、多金属、深海热液等。这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大洋调查航次,具有目标区多、空间跨度大、时间长、高新尖设备储备应用多等特点,各航段均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科研成果。科学家们一共发现了16处海底矿藏。

  根据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的安排,浙江万里学院首次参加国家环球大洋科考。本航次共分9个航段,该校生物与环境学院陈吉刚博士和杨季芳研究员,分别参加了第7、8、9航段科考,承担“深海寡营养超微细菌的原位分离及基因多样性研究”等科考任务。杨季芳研究员2011年10月22日从厄瓜多尔的海港城瓜基亚尔上船,到12月11日青岛靠港,一共历时58天。

  杨季芳说,他和陈吉刚博士在这次科考中收获颇丰,取得了宝贵的深海水和海底沉积物泥样,对将来研究极端微生物资源应用于制药、食品行业,探究生命起源,都有很大帮助。

  深海科考武器里居然有“宁波制造”

  这次科考,杨季芳研究员感触最多的是:“这10多年来,科考装备研发很快,设备精良,实在让我惊讶,我为国家而自豪!”

  “2003年我跟随德国的‘极星号’科考船出征过南极,当时觉得国外的调查技术与手段非常先进。这一次,同样的惊叹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作为一个中国的海洋研究人员,我深感自豪!”杨季芳研究员说,“大洋一号”在我国科考船系列中装备最为精良,很多船上使用的设备都是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国家863计划研制成功的许多新装备在此航次中用于实战。

  说起那些深海科考武器,杨季芳如数家珍。杨老师首先提到的就是船的动力定位。“到四五千米深的海底取样,来回需要5个小时。我记得以前如果涌浪海流大,等样品取上来时,船已经漂到了很远的地方。”杨老师介绍说,现在的科考船有了动力定位,基本不受海流的影响,5个小时取样结束,船仍能保持原位不动,大大增加了取样的成功率和准确度。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