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奉化
奉化方桥:失地农民不失业
稿源: 奉化日报   2011-12-18 11:00:47报料热线:81850000

  方桥村地处江口街道北面,由方桥、后岸2个自然村组成。紧邻方桥工业园区,与鄞州工业区相连,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全村共有村民323户,835人,人均收入8200元。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农民特别是城市周边的近郊农民的土地,在推土机和打桩机的轰鸣声中逐渐消失。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如何?就业情况怎么样?近日,记者走进江口街道方桥村,对此进行探访。


  走进方桥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画面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厂房和穿着各种厂服的“工人”。改变始于2003年,随着奉化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以及方桥工业园区征地启动,方桥村的土地逐渐被征用。目前,村里的农用土地所剩无几。没有土地,何以谋生?刚开始,很多村民忧心忡忡。然而,随着进驻的企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他们渐渐发现,工作就在家门口。


  马利军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2003年,40出头的马利军兄弟3人共有18亩土地被征用。务农十几年的马利军一下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接下来的生活该如何继续?短暂的迷茫过后,能吃苦、善动脑的马利军找到了方向:用征地补偿款做启动资金,开始创业,种植蔺草。挖得第一桶金后,2005年,马利军办起了奉化市利源金属制品厂,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招聘了35名员工。这几年,公司效益不错,生活越过越红火。“不仅住上了小洋房,今年他儿子结婚还花了60多万元买了辆奥迪Q5。”一旁的村民指着院子里的车羡慕地说道。


  不仅年轻的解决了就业问题,上了年纪的找工作也不用愁。这些老人或在附近企业做门卫,或从事绿化管理工作,收入不错。在宁波安通机械有限公司,今年已经80岁的唐康健正悠闲地为公司搞绿化。每天,弄弄花花草草,工作并不累,每月工资1800元,老唐心满意足。“在农村,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平时除了打麻将,也没什么事情做。没有经济来源,碰上个事情还得花子女的钱,老觉得过意不去。现在,有了工作,生活有了滋味,每个月还能领工资,养活自己没问题,心情舒畅多了。”看得出,老唐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在家门口就业,也吸引着很多在外地工作的村民,他们纷纷回到家乡,或在企业工作,或选择自己创业。村民何国平夫妻俩原本在南京开服装店,但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在大城市生活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于是,夫妻俩选择回到生活成本更低的老家,在村里开了家点心店。“在家能照顾家人,而且工业园区就在附近,企业多了,员工也就多了,生意会越来越好。”何国平如此解释回来的原因。


  村委会主任张永祥告诉记者,背靠奉化经济开发区、方桥工业园区这棵“大树”,村民只要自己愿意,找份工作很简单。目前,村里就业情况良好,村民的收入也有了较大提高。“前段时间,村委想找几个小工,130元钱一天,但大家都说在企业上班,没时间,找来找去也没找到人。”采访结束前,张永祥向记者述说这“幸福的烦恼”。

  记者感言


  土地对农民而言,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农民以土地为后盾,外出务工等临时性收入只能作为农外补贴。因此,一旦土地被征用,农民的社会保障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为紧邻奉化经济开发区、方桥工业园区,方桥村的失地农民才有了就业的“春天”。当然,这只是特例。在更多地方,更大范围内,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仍然是各级政府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但方桥村的借鉴意义仍然存在,相比于给钱、给物等措施,在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等前提下,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以推动失地农民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无疑更具可持续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奉化方桥:失地农民不失业

稿源: 奉化日报 2011-12-18 11:00:47

  方桥村地处江口街道北面,由方桥、后岸2个自然村组成。紧邻方桥工业园区,与鄞州工业区相连,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全村共有村民323户,835人,人均收入8200元。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农民特别是城市周边的近郊农民的土地,在推土机和打桩机的轰鸣声中逐渐消失。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如何?就业情况怎么样?近日,记者走进江口街道方桥村,对此进行探访。


  走进方桥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画面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厂房和穿着各种厂服的“工人”。改变始于2003年,随着奉化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以及方桥工业园区征地启动,方桥村的土地逐渐被征用。目前,村里的农用土地所剩无几。没有土地,何以谋生?刚开始,很多村民忧心忡忡。然而,随着进驻的企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他们渐渐发现,工作就在家门口。


  马利军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2003年,40出头的马利军兄弟3人共有18亩土地被征用。务农十几年的马利军一下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接下来的生活该如何继续?短暂的迷茫过后,能吃苦、善动脑的马利军找到了方向:用征地补偿款做启动资金,开始创业,种植蔺草。挖得第一桶金后,2005年,马利军办起了奉化市利源金属制品厂,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招聘了35名员工。这几年,公司效益不错,生活越过越红火。“不仅住上了小洋房,今年他儿子结婚还花了60多万元买了辆奥迪Q5。”一旁的村民指着院子里的车羡慕地说道。


  不仅年轻的解决了就业问题,上了年纪的找工作也不用愁。这些老人或在附近企业做门卫,或从事绿化管理工作,收入不错。在宁波安通机械有限公司,今年已经80岁的唐康健正悠闲地为公司搞绿化。每天,弄弄花花草草,工作并不累,每月工资1800元,老唐心满意足。“在农村,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平时除了打麻将,也没什么事情做。没有经济来源,碰上个事情还得花子女的钱,老觉得过意不去。现在,有了工作,生活有了滋味,每个月还能领工资,养活自己没问题,心情舒畅多了。”看得出,老唐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在家门口就业,也吸引着很多在外地工作的村民,他们纷纷回到家乡,或在企业工作,或选择自己创业。村民何国平夫妻俩原本在南京开服装店,但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在大城市生活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于是,夫妻俩选择回到生活成本更低的老家,在村里开了家点心店。“在家能照顾家人,而且工业园区就在附近,企业多了,员工也就多了,生意会越来越好。”何国平如此解释回来的原因。


  村委会主任张永祥告诉记者,背靠奉化经济开发区、方桥工业园区这棵“大树”,村民只要自己愿意,找份工作很简单。目前,村里就业情况良好,村民的收入也有了较大提高。“前段时间,村委想找几个小工,130元钱一天,但大家都说在企业上班,没时间,找来找去也没找到人。”采访结束前,张永祥向记者述说这“幸福的烦恼”。

  记者感言


  土地对农民而言,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农民以土地为后盾,外出务工等临时性收入只能作为农外补贴。因此,一旦土地被征用,农民的社会保障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为紧邻奉化经济开发区、方桥工业园区,方桥村的失地农民才有了就业的“春天”。当然,这只是特例。在更多地方,更大范围内,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仍然是各级政府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但方桥村的借鉴意义仍然存在,相比于给钱、给物等措施,在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等前提下,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以推动失地农民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无疑更具可持续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