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金建锋应于波
一所高中一年产生两个院士,这个热门新闻在鄞州传为美谈。
在新公布的院士增选名单中,已确认的宁波籍院士共有6人,其中陈剑平院士和张明杰院士都是鄞州中学毕业的。
两个院士,同一所学校,更巧合的是,两人还拥有同一个班主任和生物老师。
班主任冯骎,今年78岁,在鄞州中学任教35年,曾是著名的宁波“语文二冯”之一;生物老师周小平,退休后一直居住在上海,是两院士在生物领域大放光彩的启蒙者,曾是全省生物教学权威。
“两个学生都非常棒,我为他们高兴。”冯老师形象地说,陈剑平是“潜力股”,张明杰是“绩优股”。
陈剑平脚踏实地,勤于提问;张明杰话语不多,却善于思考。但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好学。
当时共有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7门课,其中生物刚被列入高考,所占分值并不高。但陈剑平、张明杰却非常认真,没缺过一堂课,没落下一次作业,也没补过课和熬夜学习。
高考那年,酷爱生物的陈剑平在生物科目中拿到了满分,当时全省只有3人取得这样的成绩。在结构生物学享有盛誉的张明杰也是从那时起,对生物学充满兴趣。
回忆起30年前的往事,冯老师对两个学生依旧印象深刻。81届的陈剑平当时是班长,每天负责点名和查寝,工作很负责,但他并没有耽误学习,一有问题就往老师办公室跑,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
和憨厚老实的陈剑平不同,沉默寡言的张明杰却很爱“折腾”。同一道题目,他非得给出好几个解题方法才罢休。“明杰很聪明,也爱帮助人。”老同学张敏尔不吝赞美之词。
两人都爱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一下课就往篮球场跑。因为长得高大壮实,陈剑平还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
高中毕业30年了,陈剑平和张明杰一直都跟两位恩师保持联系,逢年过节经常打电话或发短信问候,回到宁波也会去看望老师。“读大学后,两人放假了都会来学校看我,老家东吴的陈剑平,还会带来家里的小白西瓜。”
上月24日,陈剑平给周小平发了条短信——“你始终是我心中永远感激的人,在这个感恩的日子里,让我为你带去最真挚的问候。” “学生能记得我,我很欣慰,看到他们有如此大的成就,作为老师,我觉得这辈子就成功了。”周小平说,现在每次去杭州,陈剑平都会邀请她去家里做客。
成为院士有很多因素,首先必须对自己的事业抱有浓厚的兴趣,其次是一定要坚持。陈剑平和张明杰就具有这样的特质。周小平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如果鄞州中学出现第一个院士,这个人不是陈剑平就是张明杰,结果印证了她的猜想。以致于接到学生的报喜电话后,周小平一如往常地淡定。“他俩都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愿意花时间去深入研究各自的专业,成为院士是早晚的事。”
在两位老教师看来,自信、认真、努力让陈剑平和张明杰走上成功之路,而鄞州中学严谨的学风,则让两人在各自领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时至今日,周小平仍不忘告诫两人保持严谨的作风。
周小平说,强调学生的独立自主和思维创新能力,师生通力合作,这个传统鄞州中学一直延续至今。“我一直跟他们说,要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不能一味钻书本,答案不是固定的,可以用多种方式解答。”
当时,学生都是带着锄头进校读书,一个班级“承包”3分地,课余分组劳动,种出来的毛豆、番薯等挑到菜场卖,所得作为班费购买学习用品。除了下地干活,学生每周还有一节劳动课,到校办工厂学齿轮制作。这种边学习边劳动的生活,对两人影响深远。“他们练就了在艰苦条件下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冯老师说,当时他和学生一起下地劳作,挑粪施肥松土,陪着他们一起流汗、一起聊天、一起上夜自习。
周小平上生物课,经常带着学生做实验、制标本。冯也常常告诫新来的老师,教育学生时不能高高在上,更不能板起面孔训人。“一定要尊重学生,多和他们谈心,弄清楚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疑惑。”他说。
鄞州中学校长助理王要军说:“在学校,感受最强烈的还是来自老师温暖的关注,他们的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当时,我们不少同学的专业取向,都是追随自己欣赏的老师。”88届毕业生黄英颖选择了生物专业,1992年大学毕业回到鄞州中学当了一名生物老师,成了昔日师长周小平的徒弟。
“老师对题型的分析非常独到,学生们受益良多。当年高考,班上好几个同学的生物都考了满分。”黄英颖说,周老师的课严谨与生动并存,而在传输知识之余,她还会定期把学生请到宿舍,亲自下厨帮学生改善伙食。这成了不少同学温暖的“美食记忆”,毕业后,还有同学粘着周老师,请她下厨。
鄞州中学一年内出了两名院士,这成为全校学生热议的话题。高一新生袁子岚在日记本上写道:我深知学校历史底蕴深厚,两名院士的出现,给了我更大的学习动力,指引我们以更严谨的态度去探究科学。“能在鄞中学习是一种幸福,这会是自己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明年就是鄞州中学建校60周年,前几天,工会主席张雄钢给陈剑平和张明杰打了电话,两人一口答应:只要工作上没有冲突,他们一定会回母校看看。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