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宁波老江桥(灵桥)历经沧桑而不倒?为什么老江桥不建在三江口,而是建在奉化江上?为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老江桥一直是宁波人的骄傲?……宁波老江桥,因其不凡的经历、独特的地理、高超的设计,而被宁波二中的历史、地理和物理教师共同青睐。前几天,宁波二中高一(4)班的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一堂让他们大呼过瘾的校本创新课——《一座桥和一座城》。
50名学生连番发问
这节特别的课设在学校的探究实验室,六张六边形的讨论桌把50名同学分成了六个小组。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教室里走进了三位老师,历史老师费颂春、地理老师史小燕和物理老师魏莉。文理科老师的这一组合让同学们大为好奇。
“这堂课我们将从地貌、历史、桥梁结构等方面去分析了解宁波的地标性建筑——老江桥。”虽说教室里有三个老师,但课堂主持的却是学生。
“为什么宁波老江桥又称灵桥呢?”
“为什么老江桥不建在三江口,而是横跨在奉化江上呢?”
“当年的老江桥到底是由谁出资建造的呢?它的建成有什么社会或经济意义?”
“据说老江桥历经多次战火而不倒,这跟它的建筑结构有必然的联系吗?”
“老江桥为什么不多设几个拱形桥洞,这样不是更坚固吗?”
在历史、地理、物理三名课代表分别介绍宁波老江桥的大致背景、历史及建桥特色之后,好奇的同学们借着这次“三师同堂”的机会连番发问,那架势,似乎非要弄个“刨根问底”不可。
三位老师轮流上阵
等到几位课代表快要“支撑”不住同学们连番发问的时候,历史、地理、物理三位老师开始轮流上场了。
“老江桥始建于唐朝,原为木造浮桥。灵桥的得名,是因为当年‘天空出现彩虹’。老江桥的建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年宁波这个贸易枢纽中心的发展趋势促成的。千百年来,历经沧桑。1931年,由旅沪甬商捐资发起改建。”历史老师费颂春从宁波历史的角度为同学们做了背景的补充。
“大桥的地理选址一般都要考虑自然和人文的因素。老江桥并不是建在三江口的中心,而是建在了奉化江上,那是因为当时市中心的位置跟现在的有所不同。”地理老师史小燕随后也做了补充。
“老江桥是中国第一座有中国工程师参与设计的单孔钢梁环形桥。之所以设计成拱形,我们可以进行物理上的受力分析……”物理老师魏莉边讲解,边在黑板前为同学们画出了力的分解示意图。
60分钟的课堂上,三位老师交叉出现,轮番上阵,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之势。
像“桥”一样看问题
“桥是什么?桥就是沟通,桥意味着四通八达,桥意味着纵横连接。如何把书本的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这堂课可以说是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方法。我们平时的学习,就要学会像桥一样融会贯通。”课程快结束的时候,历史老师费颂春的一番话,将本次课堂的内涵引入一个更深远的方向。
“灵桥听起来很立体,问题看起来很明朗。三科交叉,听得更立体,掌握更全面。”
“这样的上课方式很新颖,拓宽了我们想问题的角度,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科目互通的魅力所在。”
“同时也教会我们学会用多角度的眼光看问题,譬如眼下的文理科分班,我们会更加全面地分析个人情况,多方面结合起来做决定。还有其他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如果也能根据这堂课的思路,从多个角度来看、来分析,就不会有失偏颇。”
课后,施懿宸、李佳宜、钱盼盼、杨忆宁等同学,纷纷向记者表达他们的感受与体会。
“作为校本创新课程之一——一个内容分成三种学科来上,并不是对科目的简单合成,而是知识的相互渗透。这类创新课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颖的,更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宁波二中副校长江一鸣认为,“就算文理分班之后,也不要形成‘文管文’‘理管理’的狭隘观念,只有打开思维,创新视角才能更有所得。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跨越学科界限的挑战,达到拓宽思路、相互促进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为了准备这堂课,三位老师集体备课三次。校方认为,这样的课,能教会学生更多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是单一学科课堂难以达到的。
宁波晚报记者 朱志莹 王思勤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