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幼娟
同样的“甬优12”超级稻,别人亩产只有700公斤,而洞桥镇农民许跃进却种出了943.1公斤,一举打破省农业吉尼斯纪录,他的百亩方亩产与袁隆平指导的水稻最高产量旗鼓相当。 与省内其他种粮大户相比,许跃进在种子、硬件以及技术等方面并无优势的情况下,靠什么夺得高产?
“人勤地不懒。”许跃进说。
虽然从14岁起就种水稻,但老许走上规模化种粮道路时间并不早。1997年前,他还是个经营农资的生意人。
就在那年,农资店的频频被欠账让烦恼中的许跃进突发奇想:何不承包几百亩地,既能盘活农资店,又能从土地中掘些“金”。
说干就干!第二年,他在古林镇蜃蛟村承包了360亩土地,签下5年合同。
部分土地抛荒已久,他大力整理;买不起大型拖拉机,他就找小工勤翻耕;土壤肥力不够,他就适当施肥……
“10多万元的投入,万一搞砸了,就得欠一屁股债。”第一批单季晚稻插下后,许跃进从早到晚奔波在田头,不敢有一丝懈怠。
“那些天,他几乎每天晚上7点钟才摸黑进门,连睡觉做梦都在种地。”老伴李瑞飞说。 天道酬勤。那年许跃进种植的360亩单季晚稻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比周边农户普遍高出100公斤,但由于投入大,还是没赚到钱。
1999年,风调雨顺,老许终于从土地里掘出了10万元。
高兴之余,许跃进认为,种粮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于是,除了购买拖拉机,他把仅有的资金都投到进出水渠道和道路的修建上。
然而在2000年,持续阴雨让粮农普遍欠收,许跃进大批来不及收割的稻谷倒伏发芽发黑,最终当饲料贱卖。
白辛苦一年,还搭进部分积蓄,老许痛定思痛:一定要最大程度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
2001年,老许贷款10多万元购置了第一台收割机,有了收割机就可根据天气预报早作打算。
“对各类农机,他比对我和女儿都要好。”李瑞飞说。 检修添油、下地作业、冲洗泥土,这些事老许全都亲力亲为。“别人对机器不熟悉,万一弄坏了,钱是其次,关键是误了农时。”他说。
2008年,他承包的粮田面积达到1078亩。
2006年起,许跃进开始承担多项各级农技部门委托的科技试验任务,年均项目数达7个。项目有蔺草茬晚稻免耕直播试验、新品种对比试验、肥料试验、播期播量试验、移栽期试验、机插技术试验、高产攻关和百亩高产示范方等。 这些项目的实施,让老许渐渐认识到科技对种粮带来的变革,也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对技术的渴望。
2008年,许跃进第一次试种超级稻“甬优12”。由于新品种颠覆了传统种植方法,许跃进几乎天天要打七八个电话给区里的农技人员,汇报秧苗生长情况。
“与普通农民不一样,他总在不断摸索总结,争创产量极限。”区农技站工作人员张建民常去田头指导老许,而今,老许能顶半个专家了,还经常与他探讨种粮问题的解决办法。
创高产更需精细管理,从此老许几乎天天泡在田头。
每天早上6时,给工人们派好活后,他就开着三轮摩托,在上千亩地间穿梭,查找问题。下雨天,工人们休息了,他还扎在稻田里。亲朋好友请喝喜酒,他常常顾不上换身衣服,满脚是泥就去赴宴…… “和秧苗相处久了,我觉得它们会说话,能与我沟通。”许跃进说,水稻每天早、中、晚的颜色是不同的,光看苗情,他就能知道秧苗出了什么问题。稻秆过青,是氮肥多了;过黄,是脱力。要做到恰到好处,就得天天去田头观察,每天适当调整。
有一年,晚稻刚插下不久,许跃进发现其中一块田的秧苗显得没精神。经了解,是位新来的工人施了过量尿素。他当即排空田里的水,再引入清水,最终这块田的亩产没受太大影响。
许跃进时常跟工人们讲,我挑刺,并不是找茬,也不光是为了赚钱,而是想向更高的产量挑战。 管理到位了,还要把握好季节,这更是丰产丰收的关键。 粮食收割季节,许跃进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查询气象。 今年上半年,正值小麦成熟期,气象预报三天后有雨。老许开着收割机,连续两天加班到晚上10时,硬是把250亩小麦抢割进仓。而全区有不少农户出于侥幸和畏难心理,致使上千亩小麦烂在了田头。 今年6月,持续阴雨让100多亩“甬优12”超极稻无法及时机插。季节不等人,许跃进果断请了20名工人,3天内及时插完了这批秧苗,为此,亩均成本增加了300元。 这次毫不犹豫的决定,带来了可喜的回报。就是这批百亩方超级稻,亩均产量达到912.7公斤,其中高产攻关田的产量更是达到943.1公斤,均刷新省农业吉尼斯纪录,一举揽下全省6项粮食高产农业吉尼斯纪录。
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浙江省优秀种粮大户、浙江省农村科技示范户、宁波市优秀种粮大户……拥有这些头衔的许跃进并不满足。这些天,刚刚收割完晚稻的他,又投入到整理小麦田的工作中。“今年多雨,必须抓紧时间多给小麦田开几道沟,确保麦田干燥。”这个“鄞州的袁隆平”,已把目光瞄向明年小麦夺高产上了。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