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何镇飚: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宁波市网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宁波市十大青年文化新星,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中国新闻奖论文奖获得者。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而高校作为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地,提供着科研、人才、服务等,应积极发挥功能,依靠其科研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优势等,用学术来引领文化创新。”何镇飚认为。
何镇飚认为,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本地的学术水平,因此,建设高水平的大学也是文化创新的组成部分。“高校中人才济济,有着先进的理念,也是与国外交往频繁的一个平台,学术高地形成后又可以辐射到全市的文化创新。高校还可以作为一个创新实验的平台,可以提供许多新观念、新点子。”
何镇飚举例说,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曾创造出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的“天动地动”展厅,近百平方米的“天幕”影片播放与地面不时的隆起相结合,新颖独特引人注目,这一项目就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研发的;再如宁波许多学术机构如社科联、市委党校、宁波大学等承担着浙东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文化产业等研究工作,并使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可以说,高校的科研创新直接促进了文化创新”。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毫无疑问,高校在学术人才的培养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何镇飚分析说,近年来,复旦大学与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大学与宁波广电集团等合作举办研究生班、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等,为地方文化部门培养人才,也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一部分,何镇飚说:“高校在理论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每年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大量的学术书籍,完成很多学术课题,集结了许多理论成果,这些学术成果无疑有利于地方文化创新。”
现在我市有多个公共文化机构与各高校签署了志愿者服务协议,高校文化志愿者已经遍布我市各个文化机构,参与到各项文化活动中。在宁波博物馆、图书馆,可以看到许多宁波诺丁汉大学、万里学院等高校师生在做讲解陈列、指引参观等服务;在许多文化活动中,又有宁波大学等高校师生承担翻译、接待外宾等工作;在农村子弟学校,也能见到浙大理工学院长期义务结对的身影。“高校师生积极参与我市文化建设,支持着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也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何镇飚认为。
宁波日报记者陈朝霞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