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今天过“小年”,您吃“祭灶果”了吗?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1-16 07:46:46报料热线:81850000

腊月廿三,糖瓜粘新华社

  尽管祭灶和“祭灶果”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隐退,但每年到这个时候,总有人会准确无误地记起腊月廿三。

  腊月廿三也被称为“小年”,它的到来意味着一系列的年庆活动就此启幕。

  今天,就是腊月廿三。记得吃颗“祭灶果”,甜甜蜜蜜地过个小年。

  腊月廿三怎么祭灶?

  说起腊月廿三,最核心的习俗就是祭灶,因此这一天亦被不少人称为“祭灶节”。只是随着过去家家户户可见的砖石结构灶台的消失,祭灶的民俗也随风飘散在历史的长河里。

  旧时,家家厨房都供奉灶王爷神像。它坐在厨灶中间,看这户人家是怎么生活和行事的,把好事坏事记录下来,到腊月廿三这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人们逐渐形成了在这一天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爷,“粘”住它的嘴的习俗。

  祭灶开始,在香炉里点三炷香,供上灶饼、芝麻糖、糖瓜儿等祭祀用品;全家老小跪在灶坑前,把灶王爷神像从神位上“请”下来,点着香纸一起烧化并祈求平安;然后燃放鞭炮,为灶王爷送行,称之为“上天”。

  “三炷清香、几盆祭灶果、三碟小菜就是一般人家祭灶的全套准备了。”市民俗专家沈志远说,除了祭灶,过去还有请人“跳灶舞”的习俗:没有成型的音乐,舞者就踩着鼓点起舞,“起源是这一天火神要去四处放火,济公知道此事后就化身美女,跳舞迷惑火神误了放火的时辰,求得民间的平安。”

  “祭灶果”的那些事儿

  “廿三,糖瓜粘”,说起祭灶,就不得不提“祭灶果”。

  尽管色香味形各不同,但各地用来祭灶的一般都是粘而甜的糖果,只是各地对糖果的称呼有所不同,有些地方称之为“糖瓜儿”,而在我们这里就直唤“祭灶果”或“迎春果”。

  关于“祭灶果”的记忆并不如它本身那么甜蜜。旧时在农村地区生活水平低下,一年难得吃甜点,因此长辈在“小年”这天要给小孩子“祭灶果”吃,既希望他们能如方言所说“祭灶果,吃了乖乖过”,同时也祈求一家人在新年的生活能像这些糖果甜如蜜。

  大多数“80后”都曾有过和“祭灶果”有关的美好记忆:红球、白球、麻球、油果、脚骨糖……每到腊月廿三,总会迫不及待地等着长辈把包装袋拆开,先把自己喜欢吃的品种挑出来,不见得有多好吃,但这就像一种仪式,只有吃了“祭灶果”,这个年的头才算开得完整。

  祭祀,更多是为了感恩

  “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炸豆腐;廿六,炖白肉;廿七,宰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就像民谣所唱,从今天一直到除夕,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要为过年忙活。

  沈志远说,在过去,这段时间的主题就是祭祀,既酬天神,也祭祖先。“今天祭灶后,到除夕前,很多人家会挑个良辰吉日举行‘谢年’仪式,既是为了感激过去一年的收获,更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此外,在余姚、慈溪一些地方至今还奉行正月初一上祖坟祭拜的习俗。虽然这种祭祀有它的历史局限,但是祭祖更多有缅怀先人功德、不忘养育之恩的含义,无疑这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这也是年俗中精神寄托、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

  东南商报记者石承承

  新闻资料

  “扫尘”也是“扫陈”我国春节前扫尘的风俗形成较早,《吕氏春秋》中已有记载。“尘”与“陈”谐音,所以“扫尘”也叫“扫陈”。年节扫尘有“除旧布新”的含义,用意就是把一切“穷运”、“晦气”扫出门去。这一风俗反映了我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民谣说:“廿四,扫尘日。”但我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农历腊月廿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据新华社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今天过“小年”,您吃“祭灶果”了吗?

稿源: 东南商报 2012-01-16 07:46:46

腊月廿三,糖瓜粘新华社

  尽管祭灶和“祭灶果”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隐退,但每年到这个时候,总有人会准确无误地记起腊月廿三。

  腊月廿三也被称为“小年”,它的到来意味着一系列的年庆活动就此启幕。

  今天,就是腊月廿三。记得吃颗“祭灶果”,甜甜蜜蜜地过个小年。

  腊月廿三怎么祭灶?

  说起腊月廿三,最核心的习俗就是祭灶,因此这一天亦被不少人称为“祭灶节”。只是随着过去家家户户可见的砖石结构灶台的消失,祭灶的民俗也随风飘散在历史的长河里。

  旧时,家家厨房都供奉灶王爷神像。它坐在厨灶中间,看这户人家是怎么生活和行事的,把好事坏事记录下来,到腊月廿三这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人们逐渐形成了在这一天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爷,“粘”住它的嘴的习俗。

  祭灶开始,在香炉里点三炷香,供上灶饼、芝麻糖、糖瓜儿等祭祀用品;全家老小跪在灶坑前,把灶王爷神像从神位上“请”下来,点着香纸一起烧化并祈求平安;然后燃放鞭炮,为灶王爷送行,称之为“上天”。

  “三炷清香、几盆祭灶果、三碟小菜就是一般人家祭灶的全套准备了。”市民俗专家沈志远说,除了祭灶,过去还有请人“跳灶舞”的习俗:没有成型的音乐,舞者就踩着鼓点起舞,“起源是这一天火神要去四处放火,济公知道此事后就化身美女,跳舞迷惑火神误了放火的时辰,求得民间的平安。”

  “祭灶果”的那些事儿

  “廿三,糖瓜粘”,说起祭灶,就不得不提“祭灶果”。

  尽管色香味形各不同,但各地用来祭灶的一般都是粘而甜的糖果,只是各地对糖果的称呼有所不同,有些地方称之为“糖瓜儿”,而在我们这里就直唤“祭灶果”或“迎春果”。

  关于“祭灶果”的记忆并不如它本身那么甜蜜。旧时在农村地区生活水平低下,一年难得吃甜点,因此长辈在“小年”这天要给小孩子“祭灶果”吃,既希望他们能如方言所说“祭灶果,吃了乖乖过”,同时也祈求一家人在新年的生活能像这些糖果甜如蜜。

  大多数“80后”都曾有过和“祭灶果”有关的美好记忆:红球、白球、麻球、油果、脚骨糖……每到腊月廿三,总会迫不及待地等着长辈把包装袋拆开,先把自己喜欢吃的品种挑出来,不见得有多好吃,但这就像一种仪式,只有吃了“祭灶果”,这个年的头才算开得完整。

  祭祀,更多是为了感恩

  “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炸豆腐;廿六,炖白肉;廿七,宰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就像民谣所唱,从今天一直到除夕,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要为过年忙活。

  沈志远说,在过去,这段时间的主题就是祭祀,既酬天神,也祭祖先。“今天祭灶后,到除夕前,很多人家会挑个良辰吉日举行‘谢年’仪式,既是为了感激过去一年的收获,更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此外,在余姚、慈溪一些地方至今还奉行正月初一上祖坟祭拜的习俗。虽然这种祭祀有它的历史局限,但是祭祖更多有缅怀先人功德、不忘养育之恩的含义,无疑这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这也是年俗中精神寄托、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

  东南商报记者石承承

  新闻资料

  “扫尘”也是“扫陈”我国春节前扫尘的风俗形成较早,《吕氏春秋》中已有记载。“尘”与“陈”谐音,所以“扫尘”也叫“扫陈”。年节扫尘有“除旧布新”的含义,用意就是把一切“穷运”、“晦气”扫出门去。这一风俗反映了我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民谣说:“廿四,扫尘日。”但我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农历腊月廿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据新华社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