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水稻育种保障的是粮食安全的大事。在马荣荣团队看来,育成品种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推广、增产才是关键。1999年,市农科院和市种子公司联姻,建立集科研与推广于一体的种业发展新模式。“生产种子的是农民,用种的也是农民,因此,农民的利益是第一位的。”这是马荣荣与合作多年的王晓燕的共识。十多年来,团队始终把农民兄弟放在心上,制种户有钱赚了,种粮农户产量提高了,经销商得益了……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
“吃点苦不算什么,苦恼的是农户不按要求做”
与常规稻相比,杂交水稻增产优势明显,但甬优系列杂交稻种育秧要求更高。刚开始几年,一些农户因把握不好浸种时间和催芽方法,造成秧苗发芽率低,就找种子公司“算账”。有好多次,他们被农户团团围住,忍受责难。
2004年5月中旬,王晓燕和马荣荣接到电话,赶到舟山六横岛。原来,当地七八百户农户的种子催不了芽。两人赶到后一家家去查看,发现是时间还不够。他们与农户约定,6月1日再去看一次。到了这一天,马荣荣和王晓燕准时来到村里,但种子还是没发芽。这下,怒气冲冲的农户把他们当作了“人质”,不让他们回家。
六月天气闷热,两人走之前连换洗的衣服都没带,借住在一家小旅馆里,白天和农户一起下田头,一家一家去看。一天,二天,直到第八天,种子才开始发芽,农户才放两人离开。
“吃点苦不算什么,苦恼的是农户不按要求做”。甬优水稻科研团队意识到,推广不单单是种子,还有技术和种植理念。为此,他们印制了小册子,附上甬优系列杂交稻特性以及用种量、秧龄、栽培密度等要点,随种子分发给农户,让农民兄弟种起来更得心应手。
“担子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
这些年,甬优系列杂交稻品牌打响了,开始走出浙江,在江西、福建等5省“安家”。王晓燕在欣喜之余,感到“担子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她说,种子到底安全不安全?怎样让农民种得放心,夺得高产?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心头。这也是团队成员顾不得家庭、一心扑在田头的动力和使命。在奉化、宁海等一些乡镇,以马荣荣、王晓燕为核心的水稻团队与农户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奉化西坞街道种粮大户邬忠吉2010年从事制种。一开始,“赶花粉”时间把握不好。8月中旬的一天上午10时多,他打电话向王晓燕求助。当时她在松岙基地,闻讯后立即赶来。从松岙到西坞,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赶到已经11点多。“王经理在大太阳底下手把手地教我窍门。一直忙到十二点半。她饭也不吃,又赶往另一个农户田头。”
余姚制种户老陈印象最深的是,马荣荣经常下到田头,手把手地进行指导。有时,马荣荣围着田头,一圈又一圈地绕。有几次,中午过了一点、二点还在田头。催他吃饭,他一定要干完活再吃。
为了尽量不给农户添麻烦,王晓燕一早出门前,总是会带上一只热水瓶和一些饼干。
“不能让农民吃亏”
2004年,余姚马渚制种基地的种子亩产只有70公斤,比正常年份减产一半。而当时,常规晚稻产量倒有400多公斤。
“不能让农民吃亏”。马荣荣团队从科研风险基金和政府津贴、奖励中想办法,补偿标准按当地常规稻亩产量的120%计算收购价,全额补给制种户。1000亩制种基地,近100万元补偿金,在第二年春节前全部发到农民手里。陈志良当时在镇农技站分管这块工作,说起这件事,老陈至今难以忘记。如今,这个补偿标准仍然存在。宁波日报记者孙吉晶余方觉
编辑: 张赛霞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