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三北地区:近现代宁波帮航运业的揺篮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4-15 10:47:17报料热线:81850000

  清末英式夹板船

  当年停泊在宁波口岸码头的航船

  沙船林立的上海苏州河(清代)

  沙船模型

  主讲人:方煜东  项目管理硕士、管理学(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应用经济学(海洋经济专业)博士后,副研究馆员、高级政工师。

  三北是镇北、慈北、姚北的俗称。以前以甬江为界,把镇海县分为江南、江北两片,而甬江之北直至镇海与慈溪交界的澥浦为止,即今镇海区全部及慈溪市慈东滨海区(龙山镇)之境,均属镇北;以长溪岭至五磊山脉为界,把慈溪县分为山南、山北两片,山北部分统称慈北,其址东起镇海与慈溪交界的淞浦,西至慈溪与余姚交界的洋浦;以余姚县城为界,把余姚分为城南、城北两片,城北地区俗称姚北,其址东起与慈溪交界的洋浦,西至上虞县界。三北地区北临大海,向来为航运业发达区域。本文所称的三北地区即为上述概念及境域。

  近代沙船业的主要发源地

  三北航运始于沙船业。早在唐宋时期,宁波因位于我国南北洋海运的中心位置而成为全国南北货物的集散和中转中心。宁波帮最早经营发迹的一些大家族大多起自沙船业,知名的有姚北潮塘张氏家族、乌山胡氏家族及镇北龙山东门外王氏家族等。

  潮塘张氏家族自乾隆初期便开始从事海运业,据《追踪慈溪潮塘张氏家族》一书载:“丹儒公名鍷字丹儒,国学生,工作认真负责,能够接受新事物,有创新精神,对古老而单调的传统的农民生活觉得没有出路,后选择经商,做海运,流通商品,并在福建厦门与外国人贸易。据传还在福建购置大片的山林,建造庄屋,又在宁波开店。而正在兴旺大发展之时,因病而归天,享寿仅49岁。”张氏家族自张丹儒以沙船业起家后五世而昌,向来为余姚望族,其产业遍布杭州、宁波、福州、余姚城乡等地,列姚北四大家族之首。

  乌山胡氏胡诚,又名胡在恒,以海运起家,商号“建兴”。据《慈溪·乌山胡氏裔源史迹》一书载:“胡诚商号建兴,民间即称其为胡建兴。其发迹民间故事颇多,据传其有一次赴闽北做木材生意,就餐时碰到一位长须老人,遂请他食面一碗,其实是想看他如何吃面。不料此人实是东海巨盗,为感赠面之情,给了胡建兴一张名片,此后胡诚生意越来越发,盖只要出示此名片,海盗无人敢劫其船。遂获巨利。”民国《余姚乌山胡氏家谱》载其“绝意进取,躬理家政,纲举目张,发家致富。然后,乡邻告贷,指囤相赠,未尝有德色。邑人识与不识,皆重之。中年以后,为善益力。粤匪乱住,军需浩繁,他数助饷。又尝捐助祀产,或数百亩或数十亩,建‘礼恭堂’、‘毓儒堂’以祀其先。族人嫁娶、丧葬及生子女,皆随时资助。岁终,自八世祖以下子姓,计口给钱,贫甚者倍之。当地虽有饥馑,无卒岁忧”。他还一人独资创立了“培文”、“崇文”、“灿文”、“郁文”四义塾,开宁波近代义学之首。

  以沙船业起家的乌山胡氏与同经营沙船业的小港李家关系深厚,清同治七年两家曾在姚北棉业重镇浒山合开当铺——谦泰当。慈溪政协文史资料有载:“浒山谦泰当开设于清同治七年(1868),为小港李家与乌山胡建兴集资合股的。共投资银元十二万元(基金六万元,流动金六万元),为姚北有名的大典当。位于浒山城东桥后,即今浒山中学校址。”

  东门外王氏家族也以海运起家。慈溪市政协文史委所编的《快船江风情》一书载:“回澜东桥南,旧时多大屋,除四房大夫第外,还有大房大夫第,上新屋,花门,八字墙门等。现保存完好的有大房大夫第和八字墙门。大房大夫第,亦称王大房。据传,王大房在上海开有南号北号兼海运,有18只三道帆大船。”

  东门外王氏家族除了建有大规模的豪宅外,还为宗族修建了前后三进气势恢弘的大宗祠,宗祠堂名思敬堂,抗战时期曾是共产党主办的思敬学校所在地,是三北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基地,现已被列为文保单位。

  从以上资料可知,王氏家族是在清道光初年上海未开埠之前已在沪经营沙船业,这与距离10余里的桕墅方氏家族几乎是同一时期,而据上海《南市区志》载:“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汇聚沙船约3500艘……沙船拥有者多为上海及近地富商。”在该资料中,有多家王姓沙船号名录,可能与龙山东门外王氏或有关联。东门外王氏家族发迹后在家建造大宅,有豪宅四五幢,规模与号称山南最大家族的镇北桕墅方氏家族可比同。至清末民国初,王大房后人王康伯以经营南北货和烟纸业(王承兴纸号)成为宁波帮知名人士,是当时位数不多的宁波旅沪同乡会永久会董之一。

  开创近代夹板船运输业之先河

  上海开埠以后,以沙船为主,帆船运输业开始面临外国航运的强大竞争。《宁波帮研究》载:“鸦片战争后,宁波帮南北号船商、沙船商面对西方商人的火轮夹板船的竞争。”这一时期的航运业发展的趋势是西方的火轮夹板船逐步取代中国传统的木质帆船,而成为江海运输的主要工具。镇北桕墅方家是当时宁波帮经营沙船业的“董椿记、方振记、李慎记、赵钜康”四大家族之一,又率先购买西方火轮夹板船,成为当时上海最早开展以夹板船为主运输的家族。

  《上海钱庄史料》有载:“上海开埠后……这时华洋贸易已开端,方振记自己派人至湖州收买土丝,到绍兴嵊县收买绿茶,将丝茶卖与利百利洋行交换进口花色洋布,自用夹板船运至汉口出售。”由此可知,早在上海开埠之后,镇北桕墅方家就已自购夹板船开展江海运输了,这也是目前上海关于国人自购夹板船开展运输的最早记录。

  夹板船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帆船。由于夹板船载货量大,速度快,因此给方氏家族带来了极大的财富,镇北桕墅方家也因率先开展夹板船运输而成为宁波帮航运业的领军家族,通过《上海通志》“同乡会馆”栏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清光绪七年(1881)甬籍帆船商修建浙宁会馆,“方、赵、李、董四姓合资重建”,这时方家已超过董家而成为宁波帮帆船商的老大。

  在《宁波帮研究》、《宁波帮志·历史卷》等转引“日本东亚同文会编的《中国经济全书》第七辑资料”记载,宁波帮在夹板船运输中获得了巨大发展,“在19世纪50年代,著名的宁波方氏(即镇北桕墅方家)就开始经营夹板船从事长江航运。到清末,宁波帮有70多只夹板船利用长江航线从事货物运输。”目前几乎所有资料都显示,镇北桕墅方家是宁波帮夹板船运输的主要经营家族,也是国内最早的夹板船运输家族。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孙研纠错:171964650@qq.com

三北地区:近现代宁波帮航运业的揺篮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4-15 10:47:17

  清末英式夹板船

  当年停泊在宁波口岸码头的航船

  沙船林立的上海苏州河(清代)

  沙船模型

  主讲人:方煜东  项目管理硕士、管理学(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应用经济学(海洋经济专业)博士后,副研究馆员、高级政工师。

  三北是镇北、慈北、姚北的俗称。以前以甬江为界,把镇海县分为江南、江北两片,而甬江之北直至镇海与慈溪交界的澥浦为止,即今镇海区全部及慈溪市慈东滨海区(龙山镇)之境,均属镇北;以长溪岭至五磊山脉为界,把慈溪县分为山南、山北两片,山北部分统称慈北,其址东起镇海与慈溪交界的淞浦,西至慈溪与余姚交界的洋浦;以余姚县城为界,把余姚分为城南、城北两片,城北地区俗称姚北,其址东起与慈溪交界的洋浦,西至上虞县界。三北地区北临大海,向来为航运业发达区域。本文所称的三北地区即为上述概念及境域。

  近代沙船业的主要发源地

  三北航运始于沙船业。早在唐宋时期,宁波因位于我国南北洋海运的中心位置而成为全国南北货物的集散和中转中心。宁波帮最早经营发迹的一些大家族大多起自沙船业,知名的有姚北潮塘张氏家族、乌山胡氏家族及镇北龙山东门外王氏家族等。

  潮塘张氏家族自乾隆初期便开始从事海运业,据《追踪慈溪潮塘张氏家族》一书载:“丹儒公名鍷字丹儒,国学生,工作认真负责,能够接受新事物,有创新精神,对古老而单调的传统的农民生活觉得没有出路,后选择经商,做海运,流通商品,并在福建厦门与外国人贸易。据传还在福建购置大片的山林,建造庄屋,又在宁波开店。而正在兴旺大发展之时,因病而归天,享寿仅49岁。”张氏家族自张丹儒以沙船业起家后五世而昌,向来为余姚望族,其产业遍布杭州、宁波、福州、余姚城乡等地,列姚北四大家族之首。

  乌山胡氏胡诚,又名胡在恒,以海运起家,商号“建兴”。据《慈溪·乌山胡氏裔源史迹》一书载:“胡诚商号建兴,民间即称其为胡建兴。其发迹民间故事颇多,据传其有一次赴闽北做木材生意,就餐时碰到一位长须老人,遂请他食面一碗,其实是想看他如何吃面。不料此人实是东海巨盗,为感赠面之情,给了胡建兴一张名片,此后胡诚生意越来越发,盖只要出示此名片,海盗无人敢劫其船。遂获巨利。”民国《余姚乌山胡氏家谱》载其“绝意进取,躬理家政,纲举目张,发家致富。然后,乡邻告贷,指囤相赠,未尝有德色。邑人识与不识,皆重之。中年以后,为善益力。粤匪乱住,军需浩繁,他数助饷。又尝捐助祀产,或数百亩或数十亩,建‘礼恭堂’、‘毓儒堂’以祀其先。族人嫁娶、丧葬及生子女,皆随时资助。岁终,自八世祖以下子姓,计口给钱,贫甚者倍之。当地虽有饥馑,无卒岁忧”。他还一人独资创立了“培文”、“崇文”、“灿文”、“郁文”四义塾,开宁波近代义学之首。

  以沙船业起家的乌山胡氏与同经营沙船业的小港李家关系深厚,清同治七年两家曾在姚北棉业重镇浒山合开当铺——谦泰当。慈溪政协文史资料有载:“浒山谦泰当开设于清同治七年(1868),为小港李家与乌山胡建兴集资合股的。共投资银元十二万元(基金六万元,流动金六万元),为姚北有名的大典当。位于浒山城东桥后,即今浒山中学校址。”

  东门外王氏家族也以海运起家。慈溪市政协文史委所编的《快船江风情》一书载:“回澜东桥南,旧时多大屋,除四房大夫第外,还有大房大夫第,上新屋,花门,八字墙门等。现保存完好的有大房大夫第和八字墙门。大房大夫第,亦称王大房。据传,王大房在上海开有南号北号兼海运,有18只三道帆大船。”

  东门外王氏家族除了建有大规模的豪宅外,还为宗族修建了前后三进气势恢弘的大宗祠,宗祠堂名思敬堂,抗战时期曾是共产党主办的思敬学校所在地,是三北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基地,现已被列为文保单位。

  从以上资料可知,王氏家族是在清道光初年上海未开埠之前已在沪经营沙船业,这与距离10余里的桕墅方氏家族几乎是同一时期,而据上海《南市区志》载:“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汇聚沙船约3500艘……沙船拥有者多为上海及近地富商。”在该资料中,有多家王姓沙船号名录,可能与龙山东门外王氏或有关联。东门外王氏家族发迹后在家建造大宅,有豪宅四五幢,规模与号称山南最大家族的镇北桕墅方氏家族可比同。至清末民国初,王大房后人王康伯以经营南北货和烟纸业(王承兴纸号)成为宁波帮知名人士,是当时位数不多的宁波旅沪同乡会永久会董之一。

  开创近代夹板船运输业之先河

  上海开埠以后,以沙船为主,帆船运输业开始面临外国航运的强大竞争。《宁波帮研究》载:“鸦片战争后,宁波帮南北号船商、沙船商面对西方商人的火轮夹板船的竞争。”这一时期的航运业发展的趋势是西方的火轮夹板船逐步取代中国传统的木质帆船,而成为江海运输的主要工具。镇北桕墅方家是当时宁波帮经营沙船业的“董椿记、方振记、李慎记、赵钜康”四大家族之一,又率先购买西方火轮夹板船,成为当时上海最早开展以夹板船为主运输的家族。

  《上海钱庄史料》有载:“上海开埠后……这时华洋贸易已开端,方振记自己派人至湖州收买土丝,到绍兴嵊县收买绿茶,将丝茶卖与利百利洋行交换进口花色洋布,自用夹板船运至汉口出售。”由此可知,早在上海开埠之后,镇北桕墅方家就已自购夹板船开展江海运输了,这也是目前上海关于国人自购夹板船开展运输的最早记录。

  夹板船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帆船。由于夹板船载货量大,速度快,因此给方氏家族带来了极大的财富,镇北桕墅方家也因率先开展夹板船运输而成为宁波帮航运业的领军家族,通过《上海通志》“同乡会馆”栏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清光绪七年(1881)甬籍帆船商修建浙宁会馆,“方、赵、李、董四姓合资重建”,这时方家已超过董家而成为宁波帮帆船商的老大。

  在《宁波帮研究》、《宁波帮志·历史卷》等转引“日本东亚同文会编的《中国经济全书》第七辑资料”记载,宁波帮在夹板船运输中获得了巨大发展,“在19世纪50年代,著名的宁波方氏(即镇北桕墅方家)就开始经营夹板船从事长江航运。到清末,宁波帮有70多只夹板船利用长江航线从事货物运输。”目前几乎所有资料都显示,镇北桕墅方家是宁波帮夹板船运输的主要经营家族,也是国内最早的夹板船运输家族。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孙研